的前景,並且此行業對壯大國朝資產也有長遠利益,而餘用幸運的成為了第一個試點商戶,緊接著又無比幸運且順利地獲得了成功。
當然,時至如今,再思三年前幫助餘用的目的,阮洛也無必要向餘用解釋透徹。
事實上,在阮洛名義上繼承舅父的產業後,做了許多“善舉”,不止是體現在餘用一人身上,目的卻都如這般實是代施皇帝指派。為什麼茶道經商的第一個試點商戶會落在餘用身上?並非全部是因為餘用開始走運了,在這件事定案之前,自然有一個團隊對餘家茶鋪的潛力進行一套周全成熟的評估。
商道、政道其實存在不少異曲同工之妙。
知道這個評估團隊存在的人應該會忍不住唏噓,南昭這位皇帝陛下可以說是數百年來坐過龍椅的人當中最愛錢的一位。不過,這位皇帝因愛錢所生的行為好像與貪念這種卑劣性格無關,他是在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地賺錢,拿出治國的精力無比勤奮地在賺錢,他操持的社稷大業中,差不多有三成跟經商賺錢有關。
只是,讓人費解的地方也在於此。
…
ps:說明一下,皇帝陛下瘋狂賺錢的行為背後,是有一個大坑待填的,先不劇透了,等到第四卷開啟,我想讀者們應該可以自行理解了。另外,阮洛也要〖擇變〗了,選擇與改變,是要接受阮父遺志,還是繼續待在現在的商人身份上扛起京商大旗,加冠大禮之後,這是一個面臨必須選擇定案的問題。。。。。。。
……
(648)、皇帝出手
…
身為一國主君,在自己的領地上可以呼風喚雨,近乎無所不能。大多數君王沒有天天泡在銀子堆裡,正是因為他們如果要錢花,似乎只要張嘴說一聲就夠了。
有哪個皇帝做得像當今天子這樣,如此辛苦的四處扒錢?
他要賺取如此龐大的銀色石頭做什麼呢?
他平時的生活看上去並不奢侈,為國朝民生建設而投入的財物支出的確很大,但還是沒有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六成,剩下的那一半去了哪裡?莫非他現在就開始在打算為百年之後的陵寢問題大行建設之事?
這樣的猜測論調如果洩露出去,在民間傳播開來,恐怕會引起諸多非議,但好在知道國朝財政收支比例的官員只有那麼幾位,只要他們別多嘴瞎嚷,便各自相安無事。
當然,能夠接觸到國朝核心賬目的幾位官員,自然是從一開始就經受了皇帝審查的。如今不論是他們於朝堂上所在的位置,還是生活的結構,都隱隱給他們劃好了活動的方格。誰要是在這個時候“嘴欠”,那就等於是給自己找難受了。
不過,無論明裡暗裡對天子大做斂財之事的論調怎麼講,至少目前這位皇帝的能力與品格都可算無可挑剔的了,跟著這樣一位人君做事,總是利大於弊的,總比舊朝那位皇帝強上不少。至於幾十年過後朝局風向如何變化,任誰現在就操心這個未免過於閒得慌了。真正掌握實權的人更喜歡多做少說,因為沒人現在就閒得嘴癢大肆談道這方面的事,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也是因此,關於阮洛近乎全資幫助餘用的這件事,縱使有商界資深人士覺出了異樣。卻再無法深究一步。
怪則怪矣,就是無人道出所以然來。
而沒有這番覺察的商人就沒有這些思慮不透徹的煩惱了,他們只會羨慕以及嫉妒餘用的好運氣。倒是沒什麼人因此性格怪癖的恨上了餘用,因為在家業崛起之前,餘用過的清苦日子實在是太漫長了。與前期這些經歷相襯,他這人生下半段終於有了點起色,便有了些順理成章的意思。
儘管這世上投機取巧也能獲得成功的人不在少數。但不需要說教宣傳,即能夠自然而然獲得旁人自心底生出的敬意的,還是踏踏實實吃苦耐勞得出的成績。
腦子清楚一點的人都知道,餘家茶館的招牌茶品能夠在發揚光大的同時屹立不倒,還得是倚著餘家的大苦茶湯秘方,而如果沒有餘用上半輩子幾十年的艱難求存,這項祖傳秘方恐怕早已遺失了。阮洛的助力固然是於星星之火上潑了瓢油。但如果這點星火早已熄滅。事後旁人往冷灰裡潑再多的火油進去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餘家的崛起事蹟。似乎也成了一座勵志豐碑。餘家雖然沒有因此燃香祭天大肆宣揚什麼道理,但只要餘家在京都高揚旗幟一天,他所發揮的榜樣力量就近乎有著無限展開的潛力勢頭。
在當今皇帝大力扶持商道的前景籠罩下,某些被前朝亂了套的策律折騰得快要失去經商信心的商人又燃起了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