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女人如水 作者:知恩報恩

鬆軟的灰塵,一腳啋下去,便騰出一團灰霧。但此時,遠處的山更青,如黛,近處的水也綠成了墨色。路的南邊,一望無際的江塗,一人多高的蘆葦,隨風飄蕩,如行進中的千軍萬馬。偶爾有飛鳥從中驚起,一聲長叫,又消失在遼闊的天際。兩人都不說話,似是無話可說,也似乎一切都在不言之中。走得久了,覺得有些沉悶,相互會心一眼,於是距離又拉得很近。

後來,碰到了舒景蘅。郭始鳴不認識舒景蘅,但她認識舒景蘅身邊,扛著照相器材的中年人,是翠芳照相館的老闆錢仲屏。

方復明認識舒景蘅。他知道,這些年舒景蘅一直致力於《懷寧縣誌》的編纂,幾乎到了痴狂的地步。因為資金不足,印刷之事一再擱淺。方復明對《懷寧縣誌》編纂十分支援,曾在《安徽通俗公報》上,多次為他們做廣告,當然是不收費的那種。

舒景蘅說,《懷寧縣誌》中有“懷寧十二景”,如“石鏡涵空”、“龍山曉黛”、“杏村春色”、“百子晴嵐”、“冶峰青靄”、“瀼溪環曲”、“海門夕照”、“石門秋泛”、“菱湖夜月”、“大觀遠眺”、“雁汊漁燈”和“塔影橫江”,等等。這次下了決心,全部以“風景影片”來介紹。他們來城西,就是到石門湖專門去拍“石門秋泛”這一景的。

方復*生疑問,“夏天剛剛才開個頭呢,怎麼能拍出秋的味道?”

錢仲屏解釋說,“照片上的‘秋’,也只是大概念,意思到了就行了,不可能真的拍出‘秋’的色彩來。”錢鍾屏覺得照片效果還可以。雖說季節不是秋天,但選擇的角度不錯,遠處山巒似蛇,近前湖面如鏡,陽光從右上方的天空打下來,漁舟泊在水岸,濃濃的有石門湖之“秋”的感覺。

繼續再往前走,慢慢地就看不到人影了。村落在遠方,也只是浮出青瓦層面和隱隱的半面白牆。似有炊煙,淡淡的,一望無際的綠色植被之上,散成一抹虛黑。

腳下的小路,最終將他們引到河邊。不是大水季節,皖河窄如玉帶,呈“S”形緩緩而行。河面上,有三兩隻捕魚的船,定格在水面上,如畫。水面上的風更大一些,他們只能向南而立。而正南方,閃耀在他們眼中的那一片亮色,便是浩浩長江。

沿著河堤往南走,羊腸小道,草沒及腳背。路並不好走,越往前,風越來越大,腳下也越來越泥濘。沒有任何生命,也聽不到任何聲音。水的流動,風的流動,在他四周形成巨大的皖河“口”的氣場。郭始鳴有些猶豫,但看到方復明堅定不移地前行,也拖著腳步跟在其後。

繼續往前,眼中的那片“亮”,漸漸就成為一片“白”,且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開闊,最終,完完全全看到皖河向長江“丁”字形的融入。再往前走,腳下的泥便變成了沙,白白的,是常在江邊看到的那一種。到完全走到這片白沙中來時,就知道,他們已經完成了從“河”向“江”的跨越。

立在河口,立在江頭,風特別地大,但無論是江是河,水卻平穩如鏡。再回過頭看沿著河岸走過來的路,已經彎成了美麗的曲線。

初次相擁

初次相擁(下)

繼續再往前走,慢慢地就看不到人影了。村落在遠方,也只是浮出青瓦層面和隱隱的半面白牆。似有炊煙,淡淡的,一望無際的綠色植被之上,散成一抹虛黑。

腳下的小路,最終將他們引到河邊。不是大水季節,皖河窄如玉帶,呈“S”形緩緩而行。河面上,有三兩隻捕魚的船,定格在水面上,如畫。水面上的風更大一些,他們只能向南而立。而正南方,閃耀在他們眼中的那一片亮色,便是浩浩長江。

沿著河堤往南走,羊腸小道,草沒及腳背。路並不好走,越往前,風越來越大,腳下也越來越泥濘。沒有任何生命,也聽不到任何聲音。水的流動,風的流動,在他四周形成巨大的皖河“口”的氣場。郭始鳴有些猶豫,但看到方復明堅定不移地前行,也拖著腳步跟在其後。

繼續往前,眼中的那片“亮”,漸漸就成為一片“白”,且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開闊,最終,完完全全看到皖河向長江“丁”字形的融入。再往前走,腳下的泥便變成了沙,白白的,是常在江邊看到的那一種。到完全走到這片白沙中來時,就知道,他們已經完成了從“河”向“江”的跨越。

立在河口,立在江頭,風特別地大,但無論是江是河,水卻平穩如鏡。再回過頭看沿著河岸走過來的路,已經彎成了美麗的曲線。

他們在江灘上坐了下來。方復明脫下鞋襪,把一雙腳埋到江沙中。“舒服。”他說:“人與大自然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