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膨脹到十個軍,這也就意味著淮右將擁有二萬五千兵力。
應該說,透過江烽提供的基礎訓練方式,比如佇列訓練、基本素質訓練方法等,淮右軍的普通士兵的基本素質是沒有多大問題了,甚至在軍紀上還要強於不少藩閥軍,但是淮右軍最大的短板仍然是各級武將軍官的武道實力。
淮右軍短期內就會達到十個軍,這也就意味著需要二十名軍指揮使以及軍都虞候。
而按照當下各藩的標準,擔任軍指揮使基本上都要求應該是天境養息期的高手,軍都虞候也起碼要求是靜息後期的高手。
若是像是在大梁、河東、河朔、泰寧等軍事力量較強的藩閥,一般擔任主力軍指揮使的都要求是天境養息後期的高手,甚至可能是太息期高手,而軍都虞候也大多是養息前期的強者。
當然並不是說武道水準越高,在指揮能力上就越強,但是一個無法在關鍵時候站出來率軍衝鋒或者獨當一面的軍指揮使和軍都虞候,絕對是要遜色不少的,甚至可能會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在廂軍指揮使的要求上就更高了,固息後期都是最起碼的標準,而且都還有相當充裕的術法武器作為輔助備用。
包括大梁、河東、河朔、泰寧、南陽這些軍事強藩,真正遭遇大戰需要動用一廂軍力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由小天位高手掛帥,甚至在較為重要的戰事中還要另選一位小天位高手為副。
可以說淮右軍的成長基本上是建立在低烈度戰事中成長起來的,沒有真正遭遇過像樣的硬戰苦戰,尤其是和那些強藩的正面硬槓。
像江烽自己遭遇的幾名強者高手中,也就只有袁無為和袁無敵堪稱一敵,像梅況,若非其當時因病困擾,只怕壽州一戰還真的有的打。
但是前期的僥倖走大運,並不意味著淮右軍會一直這麼好運,所以江烽一直對自己麾下武將的高階戰力有著迫切的提高壓力。
現在八個軍的指揮使,第一軍的楊堪已經進入太息後期,自然沒問題,第四軍張挺也已經具備了突破太息期的實力,就差那一步。
水軍這兩位,梅況和田春來都沒的說,固息後期和太息後期,牙軍丁滿也已經是養息後期,但是其他幾軍都還有些問題。
像第三軍的張越,騎軍的秦再道,都還只是靜息後期,尚未踏入養息期,像第二軍的許子清也只是剛剛進入養息後期。
他們幾人都還是在江烽意識到問題之後,有意識的煉製了幾爐丹藥之後幫助他們提高了不少才達到這個境界。
困擾淮右軍的還不是軍都指揮使這一層面,而是更高層面的比如主帥和廂軍指揮使,又比如軍都虞候,這兩個層面的戰力欠缺才是最致命的。
偌大一個淮右軍,竟然無一名小天位高手,無論是江烽還是楊堪抑或新加入的梅況,最高也只停留在在固息後期層面,而要突破小天位這個壁障,難度不小,亟待機遇。
這對於一個擁有三州之地的藩閥來說,是極不正常的,也極易為周邊的藩閥們所覬覦。
哪怕你其他綜合實力不差,但是在高階武力上的欠缺,就很容易讓惡鄰產生要在你身上賭一把的想法。
這對於淮右來說相當不利。
當大家都認為你實力不濟,琢磨著想要在你身上來佔便宜時,也就意味著你真的可能面臨危機了。
這一點江烽已經有了相當強的警惕意識。
他甚至在考慮如果真的沒有更高的辦法來解決自己突破小天位的問題,索性就專程跑一趟武當山,厚著臉皮請陳摶老祖再幫一把,務必要讓淮右在小天位層面上零的突破。
淮右軍在軍都虞候這個層面短板更為明顯。
八個軍中,唯有已經改任第二軍軍都虞候的鞠慎和第一軍軍都虞候趙文廣算是符合了靜息後期這一標準,其他諸軍的軍都虞候都難以滿足靜息後期以上的水準這一要求。
這種巨大差距對整個淮右軍的實際戰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這兩個層面的差距外,像營指揮使、副使乃至都頭這一級別的中級軍官戰力,淮右軍仍然與其他諸強藩軍隊有較大差距。
像營指揮使這個層面,一般說來也要求有天境養息期前期的水準,最不濟也應當有結體期的實力,副使則要求有洗髓期的實力,而在都頭這一級別,則要求通脈期水準,像鍛骨期的武者,一般說只能擔任副都頭以下甚至隊正這一類的低階軍官了。
但在淮右軍卻還達不到這個水準,像相當部分的都頭級別軍官都還只是鍛骨期的武者,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