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部分(3 / 4)

小說:醫道通天 作者:不落的滑翔翼

不同的處方,交給病人取藥回家煎服。兩位病人一看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而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藥。他們想:我倆患的是同一症狀,為什麼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於是,他們向華佗請教。

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於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部,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會好;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

兩人聽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將藥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癒了。

中醫強調辨證治療,病證雖—,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後來,人們常用“對症下藥”這個鹹語比喻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處理問題。

四、諱疾忌醫

一次,扁鵲到了齊國。齊國國君田午熱情地招待他。扁鵲見到田午,認真地對他說:“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會發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個很自信的人,他聽後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病。待扁鵲退下後,他便對旁人說:“醫生就是喜歡靠治療沒有病的人來炫耀自己的本領。我才不信呢!”

過了五天,扁鵲去見田午,說:“您的病現在到了血脈,不治恐怕要加重了!”田午說:“我沒有病!”臉上顯露出厭煩和不高興的神sè。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一次向田午提出忠告:“您的病現已深入到腸胃,再不治療就不可收拾了!”這次,田午竟拂袖而去。

再過了五天,扁鵲碰見田午,轉身便走。田午感到納悶,派人追上去詢問其中的緣故。扁鵲回答說:“當初,國君的病僅在肌表,湯藥和灸法可以治;在血脈,針刺可以治;在腸胃,藥酒尚可治,現在病入骨髓,即便是傳說中掌管生死簿的神也沒法治,我更不敢主動請求醫治了。”

五天後,田午果然感到渾身不舒服,病情很快加重,他想起扁鵲,連忙派人去找,哪知扁鵲已經藉故離去——中醫認為:“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沒幾ri,田午便死了。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了疾病,應該積極治療,若諱疾忌醫,到頭來只會害自己。對待工作,學習中的缺點和錯誤也一樣,應該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五、因勢利導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孫髕的大將,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用兵如神。當時,魏國進攻韓國,韓向齊國求援。齊國便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領兵攻魏。在戰鬥中,孫臏利用敵人驕傲狂妄、輕視齊軍的心理,向田忌獻策,他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建議用逐ri減灶的計策,偽裝潰敗逃跑,誘敵深入。田忌採納了他的計謀。驕傲的魏軍果然中計,大搖大擺地尾隨齊軍進入一個叫馬陵的險惡地帶。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齊兵萬弩齊發,一舉殲滅魏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

孫臏利用敵人的驕傲心理,誘敵上當,所以取得戰役的勝利。中醫也很強調因勢利導,要求醫生根據患者體質、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二千多午前的中醫古籍《內經》裡就有“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療法則。這裡的“輕”、“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勢”,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便是“因勢利導”的體現。病在上部較輕淺的,宜輕揚宣散,清代醫家吳鞠通常選用質地較輕、氣味較薄的藥,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法。古人還根據“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則,創立吐法,主張服鹽湯或用鵝毛刺激喉管引起嘔吐,使病邪從上而出。再如,夏秋時令,誤食**不潔之物,腹瀉腹痛,醫生亦常因勢利導,讓病人繼續瀉下穢臭之物,腹痛、腹瀉亦漸好轉,若此時止瀉,逆其病勢,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孫臏講的雖然是兵法,但與中醫治病原理相通。難怪清代名醫徐靈胎說:“用藥如用兵”。他甚至還說:“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認為中醫的治療思想貫穿在《孫子兵法》中。這話頗有幾分道理。

六、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情況,制訂與之相應的措施。這個成語出自《吳越chun秋·闔閭內傳》:chun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吳國,吳王很器重他。一次,吳王徵詢伍子胥有什麼辦法能使吳國強盛起來,伍子胥說:“要想使國家富強,應當由近及遠,按計劃分步驟做。首先要修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