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1 / 4)

小說:縹邈仙蹤 作者:沒事找事

,因溫差大,故抵抗力亦大,風行也緩,曰病傷寒。

少寒之風陰氣較輕,似溫風,但較人身常溫低,仍作寒風,因與人身常溫差小,入表風行也較速,故傷人入表即化熱,曰病溫病。

故溫病學派舉溫病來抗傷寒,實為多事。傷寒六經化熱之方劑,皆治溫病之方。

暑之傷人,即傷寒論中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四氣之動而成風,必以人為本,既成風以傷人,則子易所言:“陰陽轉換無中乎”矣!

形之燥溼傷人,有以人身直處太燥太溼中,傷人身之常潤亦為直中。

少燥少溼之傷人,必假氣之寒熱之動成風,此即陰統於陽也。

長夏為生長陽與收藏陰之中籲!可名暑。或謂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奈何經不演,經觀乎植物生致藏態為一圈,故自生為始自藏為終,故不演,不演不等沒有。得象可以忘言。

解:此即陰統於陽第五篇中:甘居中央,數五、十,夏後陽氣一轉,化氣十速,必當甘以緩之。何為之化,化者變也,陽變時也速,故欲緩之。冬氣屬陰,一陽生時,速不及陽,化之也緩,故夏後有長夏土,而冬後即春也。

子易所言“冬致春有乎中?有,亦可言暑,”此即夏氣陽氣速,其轉陰氣也速,故當夏後當長夏土之化,不當為秋。冬氣陰氣緩,其轉陽氣也緩,故冬後即春。

學生妄言,還請老師指點。

五、陰統於陽

經雲: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六淫氣形,氣者陽,形者陰。

觀洛書之數,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履。奇者陽,偶者陰。三天二地,一者左旋,乘三為三在左,復乘三為九上,復乘三為二十七,七在右,再復乘三見一又還至下。二者右旋,乘二為四在左上,復乘二為八在左下,復乘二為十六,在右下,復乘二見二又還至右上。地隨天旋從左,則二乘三為六在右,復乘三為十八在左下,復乘三見四在左上,復乘三見二又還至右上。若天隨地右旋,則一者乘二初即入右上。

故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地可隨天道左旋,天不可隨地道右旋。故天可統地,地不可統天。故陽可統陰,陰不可統陽。

六淫氣形,氣可統形,形不可統氣。故經中所云,陰陽之升降,必以寒暑彰其兆。寒暑以分四時,皆可有燥溼之形,故寒暑之陰陽升降,燥溼形可隨之。此陽統陰也。

故寒可兼燥,可兼溼,暑亦可兼燥,亦可兼溼。此一時之氣兼形也,非可曰溼可兼寒亦可兼暑也,寒暑不同時也。

經雲: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經雲: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辛外出,酸內斂。外出為陰,內斂為陽。外出之時,裡當為陽,故當外出。內斂之時,裡當為陰,故當內斂,此五味外力加於人身太極也。

陰陽大道第三守恆定律(太極守恆定律):總太極體是恆定不變的,只是氣與能力的相互轉變。

此守恆定律中氣相當於古時所言的形,為陰。能力相當於古時所言的氣,為陽。

五味外力作用人身太極,辛使人身之裡變陽而外散。酸使人身之裡變陰而內斂。故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

陽可統陰,氣可統形,人身之常溫可統人身之常水。辛可發散,氣行形隨之,可水亦外散,故辛可潤之。上焦之渴,桂枝可用,此五苓散之意也。酸可內斂,氣之內聚,水亦內斂,故酸可養陰。內陰不足,山萸可用,此地黃丸之用也。

河圖之中,辛數四、九,酸數三、八,在時為春秋,氣生髮內收,氣機升降明顯,故氣行而形隨之。

苦數二、七,鹹數一、六,在時為冬夏,為氣之極時。

夏時氣最勝而內虛,故苦當堅之。此黃連之厚腸胃也。又苦可燥溼,氣斂而形隨之斂,此溼氣不甚時方可用之,若內外皆溼,溼多成水,水將斂向何方?必當汗之及洩下也。

冬時氣藏而內實,故鹹當軟之。此芒硝之軟下也。

甘居中央,數五、十,夏後陽氣一轉,化氣十速,必當甘以緩之。何為之化,化者變也,陽變時也速,故欲緩之。冬氣屬陰,一陽生時,速不及陽,化之也緩,故夏後有長夏土,而冬後即春也。此炙甘草湯中甘草之用也。

七、三陰三陽

經雲: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