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等!”
畢寒的準備顯然很充分,馬上拿出一個掌上電腦,即時查閱了大量資訊後就有了答案:“《醫林改錯》的作者是清乾隆名醫王清任的傑作。他是第一位對傳統醫學體系提出嚴厲糾正的中國醫生,並被清末西醫德貞譽為:近代中國解剖家。”
“解剖家!古代的解剖家!”
林立可是知道在封建社會搞解剖可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按照古人強烈的“人死為大”和“入土為安”的理念,別說是進行解剖研究了,即使提起來也會遭人抗議詆譭,甚至毆打虐待。
“我想起來了。”
被資料的提醒,畢寒也想起以前閱讀過的一個資料故事,連忙說道:“《醫林改錯》是一部幾百年來令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兩各方面的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並不確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觀察未掩埋的兒童屍體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製了大量的臟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書的**不正確,須改正,故書名便為《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容主要表明了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損傷,皆傷於氣血而非臟腑。氣有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於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理論。”
“原來如此!”
林立終於知道王清任為什麼能順利進行醫學解剖研究了,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不過這人的確是醫學時代的一面標杆,而這本體現了中醫學家革新勇氣的《醫林改錯》雖也有錯失之處,但那也是由於時代的侷限,非人力所能改變的。
這樣說來,這本書的確值得研究,或許還能有意外的發現呢。
畢寒想起林立之前的表現,也就提醒道:“阿立,如果是單純的收藏就可以加入競拍;但若是用於學習,現代可是有大量的影印版本,不需要購買這麼昂貴的學習資料,畢竟你的錢也不是大水衝來的。”
謝總不知其中的門道,但也加入勸說:“是啊,雖然這本《醫林改錯》可是清乾隆的印刷版,不是原版真跡,但其價值也不是隨便幾千元就能買到的。儲存得這麼完好,賣個2、3萬絕對不是問題。”
“多謝你們提醒!”
如果不是他們的提醒,林立還真是悶頭下去競拍,花那些冤枉錢。
“66萬!102號競拍者出價66萬了!”
拍賣師激情地宣傳著,賣弄著,意圖將場面的氣氛挑起來。
畢寒才回過神來,呢喃道:“都66萬了,現在的收藏家真是有錢啊!”
剛才他們只顧著搜尋資料和討論,都把拍賣的事情給忘記了。不過這樣也好,這隻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琅九桃天球瓶不對他們的胃口,忽略過去倒是可以節省不少的無謂心思。
林立想起謝總之前的說法,好奇地問道:“謝總,你之前說要找一件能做精藝樓的鎮樓之寶,不知道有中意的物件了沒?”
“有是有!”
謝總遲疑了一下,最終翻開圖鑑,指著一件龍袍說道:“我是看上了它,但我知道自己的斤兩,生怕爭不過人家啊。”
“龍袍!”
畢寒驚訝地看著謝總,沒想到他的眼光這麼獨特。
龍袍,在中國的歷史裡所象徵的身份實在是太崇高,太超然了,是人面對它們有的就是驚歎和仰慕。如果精藝樓突然出現一件龍袍,那所帶出來的效果絕對是轟動性的,至少能成為古玩街的第一亮點。
畢寒隨後就表演了他的專業才能:“我記得在前不久一個展覽會上,展出了一件清順治龍袍,當時有專家估其價為1500萬元,因為它以具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皇家藝術特點,而且還是清順治帝的龍袍,儲存完好,珍貴非常,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謝總本以為也就是拍到4、5百萬左右,如果他拼盡全力的話,那或許還能拿下來,至少拿下來之後精藝樓的名聲就起來了,所帶來的廣告效果絕對可觀,或許能馬上回本呢。
可若是1500萬,那就完全超越了謝總的承受極限。除非謝總打算將精藝樓給賣了,否則休想拿下來。
林立倒是讀過關於龍袍的一點知識,略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