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甚為壯觀。
來到大棚地頭,潘寶山接連進了幾個棚子,裡面溫度適宜,但所見以百合花為主,而且品種就那麼幾個,“西伯利亞”、“索邦”和“木門”最為常見。
“怎麼看來看去就這麼幾個品種?”在一處花棚內,潘寶山不由地問起了花農。
“咱們種花憑的是經驗,有些技術並不到位,有新品種也不敢輕易引種,就怕種不好。”花農說了實話,“現在有新品種‘白色精靈’,在抗病、抗倒伏上很有優勢,花質也好,但因為周圍沒有人種,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也就不認了。”
“技術不到位,怎麼不去學?”潘寶山道,“培訓一下,就能長不少技術的嘛。”
“培訓班縣裡也經常開,但我們有時覺得沒那必要。”花農笑了笑,“舉個例子來說,百合最適宜的溫度在二十五至二十八攝氏度之間,但我們經常估摸,覺得天不太冷就行。另外,有技術員指導我們,百合花的種球在種植時要距離土壤表層八至十厘米,可大家都覺得沒那個精細的必要,大差不離就行了,反正都出苗開花。”
潘寶山聽後搖頭笑笑,對高厚松道:“高書記,你看看,如果要把技術含量提上去,曲安鎮的鮮切花市場會更大的啊。”
“以前我下來的少,有些情況確實不瞭解,今天這一看,確實值得重視。”高厚松並不迴避,“今後一定要加強領導,完善技術力量投入的措施,同時要鼓勵大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