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潘寶山本身也很惱火,祁宏益的親戚為了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偷工減料的情況還不少,這雖然不是什麼直接的問題,但畢竟是個缺口。
對症下藥,潘寶山迅即行動。
招標環節肯定要找鄭金萍,讓他找當事人把所有的材料備齊、把所有的手續補齊。還有,要把當時讓給王涵的那小部分工程量排除在外,把那塊包袱甩給他,他自然不會多話。
走巧步子沾村村通道路工程光的事,也不難解決。行事之初,縣交通局長蘇斷言就說過,可以納入村村通道路工程當中,也算不上違規。不過在具體的建設標準上卻不符合要求,有違規嫌疑。但這也沒什麼,因為地方政府追加了補助,幾個涉及到的鄉鎮每家都出了幾十萬,並沒有佔用專項資金,這一點有據可查。另外,有將近二十萬的缺口,可以讓鄭金萍來解決,讓她授意財政所,由姜玲造表抹平。姜玲幫忙辦事,當然放心。
至於道路修建的質量問題,潘寶山覺得找曹建興最合適,他以前是農路辦主任,專門搞這項工作,跟省裡的相關部門都熟悉,完全可以把事情擺佈好。對曹建興,潘寶山也很放心,幫他說話走上了副局長的位子,他必然知道感恩。
第二百三十九章 省調研組
一切安排妥當,再加上馮德錦也不敢讓人明目張膽地搗騰,畢竟所謂的“調查”並不具備司法效力,所以也沒有出現什麼不妙的情況。
倒是鄭金萍的表現值得一提,她謹遵潘寶山的教誨,恰好利用這個機會接近了馮德錦。
馮德錦是讓王涵來暗中詢問現代農業示範區串通路招標一事的,他沒想到王涵也從中插了一槓子,結果只能是模模糊糊過去。
鄭金萍一點不含糊,拿出補辦妥善的相關合同告訴王涵,都所有施工的手續材料都一樣,包括他的老表和祁宏益的親戚。言外之意,就是要出事都出事。
王涵明白其中要義,說他只是照馮德錦指示來看看,沒問題最好。鄭金萍明白王涵不會挑鬧,剛好可以藉機跟馮德錦“表現”一下。王涵走後,她便打電話給馮德錦,說有些事只能跟他說,如果需要的話,她可以在合同上做點手腳,那樣就能查出問題來。
馮德錦開始時對鄭金萍突兀的電話感到很不自在,但見鄭金萍有心極力向他靠攏,也就預設了她的主動入圍,而且她的話聽起來確實讓人很高興。
不過高興歸高興,馮德錦轉念一想還不是那麼回事,合同肯定不會是單方面的,只是鄉里做手腳是沒用的,弄不好還會被倒打一耙。
因此,鄭金平的提議被果斷否定,但她從此也有效地拉近了與馮德錦的距離。
馮德錦對鄭金萍的印象本就不錯,長相和身條是一個方面,關鍵是當初他受擠壓的時候,隨同徐光放等去夾林調研,一直都很受冷落。那會兒好像只有在高效迴圈農業產業園的時候,鄭金萍主動找他說過話,還把他當成領導尊敬對待。當時他覺得很溫暖,所以對鄭金萍也有特別的反饋,並表現出了一定的認可。只是後來不知怎麼回事,她突然偃旗息鼓沒了動靜。而現在,似乎她又鼓樂齊鳴舉身而進了。
馮德錦暗暗告誡自己要穩住一點,現在可不能隨意拉人入夥,因為如今他有嚴景標,很多人是衝著他得勢而來的。可再一琢磨,其實不都是那回事嘛,就是因為得勢能乘風,所以才會有眾多追隨者想跟在身後沐浴春風。
“鄭書記,你的心意我明白,不過君子有為也要有所不為。”馮德錦不忘擺點譜子,“我們是要強健領導班子的肌體,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說到這裡馮德錦就收口了,本來他還想說修改合同造假使不得之類的話,覺得那不太妥。他還是有一定自知之明的,能感覺到近期有點得意忘形,在說話和做事上都欠拿捏,所以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能因為嚴景標的到來而陷於盲目樂觀之中,因為他要對付的祁宏益和潘寶山並非泛泛之輩。
祁宏益也算是個老油子,而且粗中帶細,稍不留神就會被他給迷惑住,反過來還要遭他尥一蹶子。潘寶山就更不用說了,年紀輕輕卻城府極深,一個大意便要被他反擊個措手不及。
想到潘寶山,馮德錦覺得事情挺嚴重,對像他那樣茁壯成長的苗子,得死命打壓,而且越早越好。
馮德錦面見嚴景標,專門談潘寶山的事。
“潘寶山的情況我瞭解過。”嚴景標道,“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人。”
“反正不能讓他再順利成長了。”馮德錦道,“嚴書記,他的存在就是潛存的巨大威脅。”
“也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