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透過調養護理的方法,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四季養生的原則
順應自然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
形神共養
所謂“養形”,主要指臟腑、氣血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
所謂“養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調攝精神。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超過了生理功能的調節範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動靜結合
中醫養生學認為“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既倡導“養身莫善於動”,又認為“養靜為攝生之首務”(《老老恆言》)。因此,只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動,包括勞動和運動兩方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動”在養生學中的重要意義,認為“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銘》),“一身動則一身強”(《四存編》),並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運動法,諸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堅持這些健身運動,可以暢氣機、通氣血、利關節,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代醫學也已經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使機體充滿活力,從而延緩各器官的衰老。
靜,又稱“清靜”,包括精神上的清靜和形體活動的相對安靜狀態,是與“動”相對而言,在中醫養生學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氣功中的靜功一般沒有肢體的運動,它透過一定的體態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動,在靜的狀態下,進行內部的自我鍛鍊和調節,從而達到對機體調整、修復和建設的目的,靜功在氣功鍛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動和靜都要適度,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黃帝內經》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勤運動,要注意適度;勤用腦,要思而不怠。動而不至太疲,靜而不至過逸。總之,動和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要養生防病、益壽延年,就必須心體互用,勞逸結合,動靜並施,不可偏廢。
四季養生就是要順應季節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方法,將養生思想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目的是為讓人順應自然的變化,增進身體健康,有病治病,無病防身,同時也可以透過四季養生的方法達到美容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總之,人們必須“順時養生”,去適應自然;同時又要利用自然,為我所用。按照四季養生的原則,可以採用調節生活起居、心理情緒、睡眠、服飾、飲食等方法來調節人體的狀態,達到養生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春 季 養 生(1)
春天,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六個節氣。為公曆二、三、四月,共3個月。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會養“生”。養“生”,就是養生機,也就是長養人體生命的活力。春天正是長養人體生命活力的最佳時機。春暖花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因此春天的養生在一年之中尤為重要,春天養生得當,將有益於全年的健康。
春季養生,應根據“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