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個民族歷來缺乏公平這話不錯,但問題是有哪個民族又不缺乏公平呢?美國看起來是最自由民主的國家,在一些人眼裡也似乎比較公平。但是布什可以坐空軍一號,一般美國人可以嗎?所以,任何一個社會都沒有絕對的公平,絕對公平只是人類的幻想。
為什麼不可能絕對公平?因為它違背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動力來自差距,就像水一樣,有落差才有動能,才能發電。
比較而言,中國人其實更喜歡公平。比如中國自古就“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就是典型的寧可犧牲效率也要追求公平的思維。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暴動,幾乎也都延續了陳勝的“均貧富,等貴賤”思想,都是在打破舊的不公平體制。但是幾千年來重複的歷史,無不是推翻一種不公平,又建立起新的不公平。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去尋找本來就不存在的“天下大公”,而關鍵是如何正視現實,找到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點。
西方總體上的努力方向是強調“機會公平”,即讓大家儘量能在同等條件下起跑。這樣,你是否跑得過別人就成為你自己的事情。由於機會公平,結果縱然有再大差異,一般也容易讓人平衡。所以,近二三百年來,總體而言西方政體比東方穩定。
而東方的思路是讓人接受現有秩序。比如儒家,並非如同事所言,在參與公平本身的構建。儒家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養了兒子,兒子就得聽老子的,這就是秩序。所以,儒家不過是告訴沒有享受到公平的人:命該如此,你先天就是“治於人”的。
而道家的作用是讓大家“寡慾不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白了仍然和儒家一樣的本質:讓人認命。在這裡我不想議論佛家,因為佛家的境界不在於此,因此議論起來難免會斷章取義或南轅北轍。
故,為什麼幾千年來聖賢的教導並沒有管住大家不安分的心?因為缺乏了一個西方的“公平機會”,所以人們難免會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面對這樣的追問,王侯將相還真不好回答,或回答的並沒有多少底氣。
所以,中國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博奕成本就非常之巨大。我們積累起來的財富(效率),一次次在打土豪分田地的追求公平中被摧毀。這也正是為什麼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奮鬥了幾千年,到頭來還是一窮二白的根源所在。2007…06…18
評論:
世界上哪兒來的絕對公平?(2)
個人不覺得儒家的思想就是“認命”,至少在“認命”之前規定了很多框,然後讓大眾去“認”。何為“君”?何為“臣”?何為“忠”?何謂“孝”?儒家,特別是宋朝理學,對這些概念作了長篇累牘的論述。
所以儒家不僅讓人遵守秩序和“認命”,更重要的是透過一整套嚴謹的論述證明這個秩序的好處或必然性。
至於佛道之說,確實瞭解較少。但我想,“佛道本身是什麼?”與“佛道被統治者宣稱為什麼?”是兩碼事。(時巖)
“我們累積起來的效率”,對這話的理解,我想不僅僅應該是技術、物質財富、文化財富,還應有好的制度和組織形式。前者容易摧毀(古今中外無有不同),後者一旦形成和被認可,就難被抹殺。
所以,我一直無法認同那些所謂文物誇張的價值。(時巖)
世界上所有的事好像都不能絕對化;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能〃太執著〃吧。(一星半點)
覃賢茂點評:
中國傳統文化中,給我們做出的許諾總是非常的美妙,總是讓我們容易鑽進去就出不來。
比如天下大公,比如天下大同,聽起來真的是舒服極了,不能不佩服中國古代的高賢聖人境界上的超一流的功夫。
但有時候我會想,這些過於美妙華麗的概念,有時候會不會落入大而不當之譏?
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理想,在實踐中,其實並沒有多少可取之處。
從這一點上來講,我非常敬佩西方文明。
蕭然兄在文章中也提到,近二三百年來,總體而言,西方政體比東方穩定。
五四運動期間,多有大學者,主張全盤西化。
從這個道理上講,對此我是頗為贊成。
我為啥堅持寫這些部落格(代後記)
致謝
我人生的第一本正兒八經的書終於出版了,在此之際,也要正兒八經地感謝一系列為本書做出貢獻的人們。
感謝恩師艾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