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企業放開了量收購,一些急需資金的個人和集體,就恨不得把地裡的毛竹都換成資金。砍完後,急功近利的人們怎麼還會想到重新種植,因為砍完後一計算,賣的這點資金如果重種根本無利可圖。
而以前為什們能保持一個相對平衡的供需關係呢?因為市場需求有限,毛竹完全可以自我恢復,根本不需要人去重新移植,只要保持好水土,保護好開採的規模,農民根本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支出。
而為什麼有了新的企業過來,人們就不注意砍伐力度了呢。其實在利益面前,短視絕對是人類的通病,在企業的有意引導下,個人或一些集體發現,大規模砍伐,一次性成交,算算總量還真的不少,每戶都可以成為萬元戶了。可是他們沒有算過,這個可是他們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銷售總量,而不是僅僅就是所謂的一次**易。
農民在賣的時候,這些企業服務非常到位,組織機械和人力過來幫忙,似乎還降低了個體勞動的付出,比以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