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3 / 4)

小說:絕代佳佞 作者:吹嘻

著她的,躲著她的……尋求支援很要緊,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餘地三位閣臣。

這三個人裡,盧太傅在王閣老數出楚歌罪狀之後,已經完全地倒向了楚歌的反面;楊鴻漸那天晚上便和她在大觀橋碰過頭。已經半明不明地算是支援她了;只有吏部尚書張諤。1^6^K^小^說^網雖然和她有過些來往,在龍圖閣那次也曾被王閣老說成和她狼狽為奸。可態度一直很是隱晦,讓楚歌著實費了些腦筋。

不過好在現在不再需要擔心了。楚歌向後倒在香木轎中,微微閉上眼睛養著神。她這是才從張諤的尚書府回來,整整在那裡耗了一天,連飯都沒有吃上,連帶著精神也十分不濟……不過很有收穫。想著張諤原本閉門不納的態度到最後不避嫌疑地攜著她的手將她送出門來,她就忍不住唇角泛笑。

張諤之所以這麼做,當然不會是因為被她的“美色”所惑——雖然外間地流言一定會這麼傳就是了。

吏部尚書天章閣大學士張諤,原本是熙德七年地頭名狀元,不折不扣的清流派;也是當年楚郡侯楚縉留下來妝點門面地少數幾個才子型的人物。他在朝中為官的那些年,官聲一直很好,與周圍的那些“貪官汙吏”們相處得也極為融洽;只是後來盧太傅和楚縉鬥得兇,張諤一時不合在自己家中感慨多了些,被楚縉知道,貶出了京城……到熙德十五年的時候,端木興和楚歌密謀,悄悄兒地找了由頭又將他調了回來,官復原職……十六年端木興一歸政,立刻將他提拔成吏部尚書,又入了內閣。

王閣老說楚歌能夠在人事問題上翻雲覆雨,是因為背後有張諤給她撐腰,這話說錯也錯,說對也有點靠譜:楚歌本來是搭不上張諤這個關係的,她在吏部走的是“下層”路線;但問題是她走這樣的路線一回兩回可以,這麼久一直都是暢通無阻,要說作為吏部尚書的張諤完全沒有放任的意思,任是誰都不可能相信吧?

這裡面的關竅,楚歌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多年官場的陶冶,使得張諤已經修煉得八面玲瓏,貶謫的經歷。又使得張諤更懂得韜光養晦伺機而舉。這次王閣老和楚歌之間地“爭鬥”,如他這般聰明的人自然會力圖置身事外,看好了風向再轉舵了。

今天楚歌動用了鳴鸞苑的全部力量堵上門去,就是為了讓他沒有機會再去猶豫站哪邊……只有一個選擇:支援她。

而此刻,幾條街後依舊興奮地搓著手的張諤。也在不停地感慨幾乎錯過的“緣分”。

她是拿著一份“反貪懲奸”地規劃書上門的。

張諤本來也是盧太傅的門生,清流派的中堅力量;前一陣子清流的“肅貪”之風自然少不了他的份,雖說為了在天子面前留個退步他並沒有過多參與,但整頓吏治的確是吏部尚書的本職工作,也費了張諤地不少腦子,可直到現在還拿不出個系統的舉措意見來……這使得他在半被脅迫的狀態下掃過楚歌出示的那一摞東西之後,就立刻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楚歌的規劃書第一部分,並不出奇。不過是口號似的“嚴懲貪官汙吏”。不過她所謂嚴懲,和盧太傅說的按律處置不同,只是說要“嚴限追髒,押放各邊”;同時加上獎勵制度,有廉能卓異的官員,建議皇帝提擢官職,賜宴頒賞。

這些措施其實也是張諤心中所想。盧太傅一再強調“反貪”,“依律處置”,可如今的律法實在是太過嚴苛,有“受賄百兩以上者斬立決”地條例。放在貪賄成風的大趙朝廷,幾乎是個笑話了。若是能依照楚歌的辦法,追繳贓款,量刑處置的話。其實也算得上嚴懲,何況可以分個輕重,操作起來應該可行……而張諤最感興趣地,是楚歌規劃書的第二部分內容:在這裡楚歌直指貪腐的源頭,稱是法律的不完善,吏治的不健全,財政的不清晰幾個原因導致。而她針對幾點,又分別提出了應對之策;因為張諤主管吏部。所以楚歌在吏治問題上,分析得也是最多。

她最主要的觀點,便是:吏部選官途徑太窄,科舉流弊嚴重,官員考核制度落實不到位……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楚歌也都有詳細論述。比如提高國子監地地位。使科舉不再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等等……其中如炸雷震耳如醍醐灌頂一般讓張諤茅塞頓開的,就是楚歌居然提出由吏入仕的方案!

當時張諤看著面前雋朗灑脫的字跡。心中翻滾的情緒真是難以言表——他真真就如楚歌文中所提到地“墨守成規”者一樣,從來就沒有想到過祖宗之法是否可以改變,是否已經到了不變不可地時候!

是的,大趙祖制,吏不可入官,清流濁流涇渭分明。而楚歌提到,在這樣地制度下,一旦為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