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2 / 4)

小說:我讀鬼谷子 作者:曾氏六合網

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筆者字面理解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世上富貴沒有一個定式,任何事務也不會有固定不變遵循的規律;

聖人無常與,無不與;

所以聖人不會隨便苟同別人,也不會不苟同別人;

無所聽,無不聽;

不會什麼都聽,也不會什麼都不聽;

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

按照事物的規律制定謀略,才是主要的。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合乎那裡的條件就會脫離這裡的條件,所以任何計謀不會兩全其美,必然存在面向此而背離彼,面向彼而背離此。

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

把這個規律應用於治理天下、國家、家庭、自身,都要認真分析主觀條件而制定相應的謀略而行之;

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辦法只有一個,先制定謀略,再用前面講述的“飛箝”之術行之,必然從心所欲。

筆者感悟

鬼谷子用辯證法的哲學思想闡述了“事無常師”“謀無定謀”的道理。

鬼谷子用辯證法的哲學思想告訴我們,世界上追求富貴的方法是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套用的,任何事務也不會有固定不變可以遵循的規律。也就是說,事物是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是變化的,要隨著變化中的事物而變化。所以,大智慧的人是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但是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遠離人群的。他們不會什麼都聽,也不會什麼都不聽,對有用的成分他們就吸收了,對無用的東西,他們就“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歸根結底,就是要按照不斷變化的事物規律制定應變謀略,謀略一定是與時俱進的、合乎規律的、切實可行的。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中國人認為富貴是有定勢可依的,這個定勢就是勞動,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中國人不相信“天上會掉下一個林妹妹”,所以中國人常說“一分汗水,一分收穫”,這就是“世無常貴”的深刻內涵。中國人不會死板的看問題,所以中國人不會輕易相信別人的言論,中國人常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事實勝於雄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這些都是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也就是鬼谷子的“事無常師”的哲學思想。

任何事物,我們滿足了那裡的條件,就會脫離這裡的條件;滿足了這裡的條件,就會脫離那裡的條件。我們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們制定的任何謀略也不會兩全其美,必然存在面向此而背離彼,面向彼而背離此。這就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要把正確的謀略用到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合、正確的物件,否則在高明的謀略也是紙上談兵。把這個規律應用於治理天下、國家、家庭和修身上,都要認真分析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而制定相應的謀略才能行之有效。

辦法只有一個,先按照規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謀略,再用前面講述的“飛箝”之術行之,必然從心所欲。

鬼谷子的“事無常師”“謀無定謀”的思想,還是強調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

孔明令高翔假裝運糧,驅駕木牛流馬,往來於上方谷內。夏侯惠等,不時截殺,半月之間,連勝數陣。司馬懿見蜀兵屢敗,心中歡喜。

一日,又擒到蜀兵數十人。司馬懿喚至帳下問:“孔明今在何處?”俘虜告訴他:“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營安住。今每日運糧屯於上方谷。”司馬懿詳細問完,即將眾人放了。

於是司馬懿召集眾將說:“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營。你們明日,可一齊併力攻取祁山大寨。我自引兵來接應。”眾將領命,各各準備出戰。

司馬師說:“父親為何要攻擊諸葛亮後方?”司馬懿說:“祁山是蜀人之根本,若見我兵攻打,各營必都會來救。我便去攻打上方谷燒他們的糧草,使其首尾不能相接,必大敗。”司馬師拜服。

司馬懿命令大軍開拔,命令張虎、樂進各引五千兵,在後救應。

諸葛亮正在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