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達到平衡,這就是統一過程,統一的結果就是事物向其相反的方面發展變化達到平衡的過程,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這一規律。中國人常掛在口邊的成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就蘊含著這種哲學思想。這與兩千多年以後誕生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
辯證唯物主義是*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階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階向高階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經細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透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就是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思想觀點。
毛主席《矛盾論》說:“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txt小說上傳分享
破釜沉舟中的辯證法
破釜沉舟中的辯證法
“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辯證法理論思想運用於軍事戰爭的成功案例。
秦始皇稱霸於列國。他的小兒子胡亥繼承父業,也想稱霸於列國。為此,他剛剛登上王位,就派大將章邯率領大軍首先打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隊伍,然後北渡黃河前去攻打趙國。
但趙國哪是秦國的對手?於是,趙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國去請求援助。
趙國的使者到楚國後,就直奔楚宮去見楚懷王,一五一十地哭訴起了秦將章邯攻打趙國的暴行……
當時,項羽正好在場。項羽怒火中燒。他對楚懷王說道:“我們應當馬上發兵救趙,我願去跟章邯拼一個死活……”
隨之,楚懷王就派項羽做為上將軍宋義的副將,領兵前往救趙……”
但誰知宋義是個膽小之徒?楚國的兵馬行至安陽(當時的安陽是現在的山東省曹縣)後,就安營下寨,不再前進,一連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動,不敢與秦軍決戰。這可把項羽氣壞了。一怒之下,他把宋義殺了。
殺了宋義之後,項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將領英布等人帶領兩萬人馬要渡過漳河去打秦將章邯。聽說楚軍要渡過,章邯派兩秦將司馬欣和董翳帶兵去攔阻。那兩個秦將不是英布等人的對手,一交鋒就打了敗仗,急忙後退。於是英布等人就順利地渡過了漳河並牢固地佔領了河的對岸,接著,項羽即率領所有的軍隊都渡過河去。就在全軍剛剛渡過河後,項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許帶上三天干糧,把所有做飯的釜(即鍋)砸了,把所有渡過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營也毀了。他並對將士們說:“成敗在此一舉。這次咱們打仗,只准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