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增兵請求被放到了盧象升的案頭,這個首任軍機處領班大臣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倒不是呂漢強這個三弟的提議沒有道理,而是盧象升感覺到這個要求在皇帝那裡透過有點難度。
現在的崇禎已經過了當初的那困難時候。那個時候,崇禎是有病亂投醫,在當時他焦頭爛額的情況下,只要能剿滅西北五省的叛亂,只要能守住當時遼西的防線,只要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他都會豪不顧後果的採納所有大臣的建議,然後將這個建議付諸實施。
雖然有些建議絕對是空中樓閣,沒有一點實施必要和先決條件,但他依舊拼命的去做,最後這些措施都產生了嚴重的後果,於是崇禎就會暴跳如雷地將這些後果,推在那些大臣們的身上,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皇帝在徵求大臣們的意見,而大臣們卻不敢提意見,明明是最重要的責任人,卻將責任全部推給了底下的人,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大明王朝君臣之間離心離德。
但老天有心,送給了大明王朝一個能臣呂漢強,他的所有辦法都是不溫不火,都在水到渠成的時候改變了這個王朝的命運,現在的崇禎皇帝過得非常滋潤順心,結果這種滋潤與順心,卻變相的又滋生了崇禎皇帝的野心,而自己的這個三弟,明明知道自己所處的窘迫,卻又依舊毫不顧忌。
就比如這次朝廷大調整,崇禎的老師傅孫承宗被調到內閣做了首輔,其實目的非常明顯,呂漢強鼓搗出個軍機處,當初崇禎考慮的時候,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接納的,結果到後來,他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軍機處已經替代了內閣,徹底的將內閣分權,而這種分權造成的好處是,讓崇禎皇帝玩朝堂平衡遊刃有餘,剛開始他還在沾沾自喜。
結果後來發現,軍機處的權力越來越大,而當初設計這個軍機處的時候,呂漢強就留了一手,那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結果這下壞了,每次軍議的時候,最終所取得的結果往往和崇禎想的不一樣,但習慣和制度在那裡,少數服從多數,最後崇禎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這大多數透過的決議,這樣已經變相的架空了崇禎皇帝。
而盧象升也在這麼做,原因就在於盧象升是一個真正懂得軍事的人,在他看來,崇禎皇帝根本對軍事一竅不通,原先大明朝廷軍事的失敗,那就是因為崇禎皇帝的瞎指揮,而現在軍機處掌握軍機的,幾乎涵蓋了這個大明王朝所有軍事戰略上最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決定的事情,絕對不是一個崇禎皇帝能夠反駁的,而你竟然想當個明君,你當然不能反駁這正確的決定,否則你就是昏君。
由此,為了平衡,崇禎皇帝將軟弱無能的周廷儒徹底罷黜,換上了強勢的德高望重的孫承宗,在政務上來制衡軍機處,效果不錯,這的確有時候讓盧象升感覺到束手束腳,不過這時候又出現一個非常要命的麻煩,那就是孫承宗的確太乾練了,於是他在政務上又幾乎全盤接受,還是按照當初隨著軍機處改革時候的規矩,內閣也開始施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這樣一來,崇禎皇帝再次在政務上失去了權力。
現在的大明,朝廷出現這樣的狀況,真正的全力運轉的是兩個機構,軍事上在軍機處,政務上在內閣,而原先為了限制外朝權利而設立的內廷司禮監,由於當初有魏忠賢的前車之鑑在,不但在內心裡崇禎在限制他們的權力,而在外朝那些文臣武將們也在對他們群起而攻。這樣的群體,不但有新銳的孤臣黨,同時還要老牌子的東林,在這一點上,每日爭鬥的你死我活的東林和孤臣黨難得的取得了一致步調,強烈壓制內廷的司禮監。
尤其司禮監還選了一個死要錢,卻沒有什麼能力的王承恩坐著秉筆太監,這下實力更弱,如此一來,大明的三駕馬車就剩了兩架,而這兩駕馬車全在外朝,於是,崇禎就感覺到大權開始旁落。
這時候,盧象升已經明顯的開始感覺到,崇禎皇帝又開始對呂漢強產生了不滿,因為這種種前後,都是呂漢強鼓搗出來的么蛾子,崇禎已經感覺到呂漢強在給他挖坑,而這個坑,當初都是自己心甘情願跳下去的。這樣的結果,對於自視極高的崇禎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這次呂漢強要求增兵五萬,雖然還是依舊按照原先的方略,朝廷不會給他一分錢,但是這個請求放到盧象升的案頭的時候,盧象升就開始非常擔憂,因為尾大不掉這幾個字不斷的在他腦海裡翻騰。
尾大,是的是尾大了,而且還太大了。
現在掌控在呂漢強手中的,已經是10萬步兵2萬騎兵,還有1萬海軍陸戰隊,其實還要算上登萊水師的3萬水師。現在的呂漢強整個兵力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