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更了,爆發激烈了吧,那就給點打賞什麼的啊,呵呵,求您了)孫元化雖然是登萊巡撫,管著山東水軍,但畢竟軍隊大範圍的調動需要朝堂批准,他可沒有呂漢強那天不怕地不怕的膽子,藉口必須要正當,否則自己人單勢孤的,被東林大佬彈劾成渣子那是絕對跑不了的,腦袋上的這個管帽,自己還是很珍惜滴。
於是就捏著酒杯不聲不響。
呂漢強似乎是明白了孫元化的為難,笑著道:“軍國大事不得不查,這是根本,要不誰想調兵就調兵,誰想這麼幹就怎麼幹,那還有王法嗎?“說著話的時候,呂漢強是理直氣壯的,是大義凜然的,是忠心耿耿的讓人肅然起敬的,至於他就總是這麼幹,那就另當別論的。
”天下重臣都這麼幹,那就成了藩鎮了,這一點我當然理解老哥哥。”
孫元化就給呂漢強一個被理解的微笑,拿起酒杯裝作喝酒,是用來掩飾自己的尷尬。人家呂漢強前前後後幫了自己許多忙,結果輪到需要自己幫忙的時候卻猶猶豫豫,孫元化還是比較羞愧的。
呂漢強就一臉無所謂的道:”不就是師出有名嗎,這事情其實很好辦,找藉口這事情我最在行,只要您老哥哥向皇上上書,就是應我的要求,為恢復遼東,施行我剛剛施行的饑荒計劃,對後金繼續進行經濟封鎖,出兵遼西沿海,封鎖後金皇太極在海上的對外接觸,這理由就正當了。”
看看還在扭捏猶豫的孫元化,呂漢強表現出無比真誠的道:“為了完成我恢復遼東的目的,就必須掐斷向後金所有的走私的道路,陸路沒的說,但這海上,我片板皆無,因此只能藉助老哥哥。同時,這也是我們優勢互補,共同為朝廷做事,也能體現你孫老哥哥一片忠貞愛國之心,想來皇上也會為此高興無比。”
孫元化紅著臉點點頭,“這個理由很正當,其實,只要事情和復遼掛上,皇上沒有不答應的事情。”
這麼說下來,讓呂漢強長出了一口氣,因為這樣也就讓自己與祖大壽的關係有個緩和,山東的海軍可不是我找來的,是皇上派的,當然,這絕對有種掩耳盜鈴的意思在,那畢竟算個藉口。
不是藉口的藉口,呂漢強不是沒找過,都無所謂了。
既然藉口有了,那當然就要談些實質問題,對於談銀子,呂漢強沒有一點心理負擔,倒是這位孫元化大人,因為是儒生,所以還相當你扭捏。
孫元化對於答應了呂漢強的請求,出動海軍幫助他封鎖遼西沿海事情,可不比賣大炮那麼爽快,畢竟這是兩個軍區之間的互動,不能太過大張旗鼓,這次呂漢強老遠的跑來自己這裡求援,所要對付的絕對不是小商小販,那呂漢強不能親自出馬對付的還能有誰呢?答案呼之欲出,只能是遼西第二大集團勢力——關寧鐵騎祖大壽。
而現在自己山東剿匪,依靠的主力便是關寧鐵騎祖大壽的妹夫,吳鑲。
自己雖然有報國之心,幫助呂漢強的想法,但也沒有必要交一個朋友,再弄出一個敵人來。畢竟坐鎮在呂漢強身後的祖大壽的作用,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
在官場上,孫元化算是一個老人,而且還曾經在遼東呆過,他對各級官吏之間互相的明爭暗鬥,也算摸準了脈門。
現在呂漢強的這次再次復出,讓朝堂上的孤臣黨又起死回生,並且實力增強,已經開始能和原先一言堂的東林黨有了旗鼓相當的實力,作為不在各黨陣營的孫承宗,現在採取了全力支援呂漢強的態度,而兵部尚書盧象升,山陝總督洪承疇,和呂漢強又結成了鐵三角,大明的軍事,幾乎完全掌控在這四個人的手中,這似乎就讓呂漢強的勢力在朝堂上佔了上風,尤其是崇禎,為了讓呂漢強恢復遼東,也對呂漢強採取了偏袒包容,在這樣多的條件下,呂漢強現在可謂順風順水。
不過官場上的東西是瞬息萬變,說也說不準的,今天你趾高氣揚,但說不定明天的風頭便變了,今日你是摸不得的老虎,但轉眼你便是過街的老鼠。作為官場老油條,見多了高樓起,高樓倒。
而自己作為一個不摻合個黨派爭鬥的科學家,沒必要摻合進去。
因此孫元化謹慎地問呂漢強:“見賢老弟,山東海軍畢竟是國家重器,不能隨便調離,即便是上報朝廷,也不能大規模調動,所以,我這能出動的戰船不能太多。”這就是告訴呂漢強,我們是兄弟,我幫助你沒問題,但也僅限於有限的幫助。
呂漢強就無所謂的笑著道:“不過是區區一些走私的商人而已,震懾比實際要實用的多,因此小弟也不想太過麻煩老哥,只需要戰船五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