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崇禎果然下了恩旨,花團錦簇的聖旨裡,大大的褒獎了百官對災民的熱血心腸,同時,作為對這些君子的褒獎,決定每捐輸一千兩銀子,皇上欽賜榮譽百戶,捐輸五千兩,便賞賜榮譽千戶,並且告身是由皇上親自書寫,作為一種永世的榮耀,可以珍藏。
但同時規定,名額有限,將考慮在京官員的苦楚,決定只對京官施行,不對外實施,而且明確規定,籌集五十萬銀子就結束這種恩賞。
於是恩旨一下,滿朝譁然,但更多的是欣喜。
雖然大家都做了官,但在當時科考制度苛刻到無以復加下,那一個身份就是萬金難求,雖然現在給的是榮譽百戶千戶,但只要有了這個身份在,那些科舉無望的子弟,也能在地方名聲煊赫,同時,有了這個告身,那就是官了,只要好好運作,說不定就能讓子侄步入官場,這是多麼好的雙贏的道路啊。
於是,在群臣感恩戴德里,原本門可羅雀的籌款處,這時候已經是人頭攢動,如鬧市般熱鬧,一箱箱的銀子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往這裡抬,數目每天都在以井噴的失態,即便東林明明知道這是變相的幫助呂漢強,但無論三位大佬怎麼苦勸,怎麼曉以利害,就是阻止不住那些趨之若鶩的屬下黨員的一片愛國愛民的熱心,最後,連錢謙益都悄悄的捐了五千兩,給自己不爭氣的庶出的五兒子弄了個名譽千戶乾乾。
看著眼前的賬目,崇禎真心的高興了“呂伴讀的辦法就是好,我不過是發出了三十個榮譽千戶,若干榮譽百戶,不但不給他們半點銀子俸祿,反倒是收穫了巨大的感恩,還在短短的七天,就完成了五十萬銀子的募捐,這樣的事情划算啊。”
王承恩現在笑的是見牙不見眼,小肩膀聳動的跟個永動機一般。“是的皇上,這次皇上規定怕地方官擾民,因此這種恩賞只對京城百官,結果底下無數地方官吏已經上摺子,抱怨皇上阻塞了他們一片報國之心,一片悲憫天下災民之心,因此強烈要求,要捐輸救民。哈哈哈。”說到這裡,想起那些地方督撫上摺子的內容,王承恩是相當的快樂。
“如果這樣,那我們以後每遇見麻煩,就來上那麼一次,豈不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這是崇禎的話。
此話一出,當時嚇的呂漢強沒趴下。
他可是知道在後世裡,崇禎沒這麼幹,但是辮子皇帝可是這麼幹的,清朝的官場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無論你是那個社會階層的人,除去罪犯和旗人的包衣(家奴)外。不管你有沒有考取功名,只要有銀子開道都能弄個一官半職,這就是捐官制度。
捐官制度,也就是公開的賣官制度。它只看重銀子的多少,而不問學問的多寡,甚至有些官職明碼標價,品級的高低完全由銀子來決定。而這就給那些原本處於封建社會等級(士、農、工、商)最底層的富商大賈們開闢了一條快速通道,使他們有了一躍成為“士”的可能,這真可謂是一步登天,一夜間從人下人邊為了人上人。有這樣“好”的制度能夠迅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且又是一本萬利的買賣,精明的商人們豈能錯過。
那些家資鉅富的大賈們當然都捐巡撫、布政使之類的大吏來做,但有些小商人一下拿不出那麼多銀子,只能先捐個知縣一類的小官做為入仕的開始,等到在撈足了銀子再去捐大官。更有甚者三五個人湊銀子捐官,他們一般是採取誰出的銀子多誰去做官,其他人或做師爺或做長隨,等到在任上撈了銀子大家分,類似今天的股票分紅。更可笑的是還有人採用抓鬮的方法來決定,看誰手氣好抓中了就去上任,和現在的彩票中獎差不多。有人作詩諷刺道:“大掉槍花真苦心,群英會計一何深。捐官結得眾人義,獲利平分十萬金。”
更為荒唐的是這樣的制度清政府居然還大加鼓勵,而這樣捐來的官上任後都大肆斂財。清人歐陽昱《見聞瑣錄》說捐官者到任後“如委群羊於餓虎之口,雖有強弓毒矢在其後,亦必吞噬無所顧。”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為了撈回捐官時花的大筆銀子,他們肆意加派糧餉。但統治者們卻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只是用捐官制度得來的銀子去追求他們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還有的大商人銀子多,竟為襁褓中乳臭未乾的小兒捐官,妄想能世代為官,真乃貽笑大方。
清朝的官場被這種制度攪得烏煙瘴氣,不學無術者大行其道,濫竽充數者比比皆是。這樣的畸形制度必然會產生一個畸形的官場,讓那些用銀子說話的人過足了官癮。而埋沒了大批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他們枉費了十年寒窗苦,這大概是那些書生們最大的悲哀。
結果韃子朝廷後來是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