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戰國之前,“陣”同群,也就是說,一陣也就是一群。在那個年代,沒有電報手提步話機,一切都要靠領軍大將的嗓門決定你的指揮範圍,而真正能作戰的,就只有你周邊你的嗓音達到的範圍,至於周圍其他士卒就是實實在在打醬油的了。於是才出現兩個諸侯國擺開上千輛戰車,然後主將聲嘶力竭的喊一嗓子,大家一個對沖,然後戰爭就結束了,因為你想再來一個回合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家陣形亂了,也就這一群人放了羊,你想再將他們吼回來再戰的可能性就是沒有。
等後來慢慢仗越打越大,只靠嗓門,就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了,於是發明了戰鼓和旗幟。
戰鼓不單單是為了提升士氣,至主要的是指揮戰鬥,替代主將的嗓子,畢竟一面戰鼓的聲音要比嗓子的分貝要大的多,而旗幟也不是為看著威武,是因為旗幟要標明主將這一群人的主將的位置在哪裡,然後在用旗幟搖動的頻率和花樣來通知簡單的命令。
而趙武靈王施行胡服騎射之後,出現了大型騎兵,這時候,戰鼓和旗幟就又有點不好使喚了,因為一旦騎兵發起衝鋒之後,轉眼就跑出了主將的視線和戰鼓能達到的聲音傳達的極限,尤其隆隆的馬蹄聲也也壓過了戰鼓的聲音,飛揚的塵土也遮擋住了軍旗,因此,如果不是大將親自帶隊衝鋒,那剩下的,大將在釋出衝鋒之後的任務就是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喝茶聊天打屁,耐心的等待戰爭的結果,結果也只有兩個,要麼勝利了,你去收拾殘局打掃戰場,要麼就是失敗了,你趕緊帶著你的親信跑路。
因此從趙武靈王開始,作為騎兵大將死亡率最高,趙武靈王之所以沒死在戰陣上,是因為據說他有武靈闕九級神功附身(這是我下本書是內容,先打個廣告哈)或者呂布岳飛等被冠以無敵勇將的牛人。
因此到後來,大將不親自上陣了,就只能發明出許多陣形,並且將陣型分小,也就是群越來越小,讓心腹愛將去替代主將指揮.
小胖子很想看看這個全能的姐夫吃癟,把那個大號頭盔往腦袋上一扣,興高采烈的跑去招呼手下集合。不一會各處正在練習的騎兵紛紛聚攏來。
呂漢強笑著讓小胖子到對面的那個假想敵人的陣地上去等著,說是讓他感覺下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的壓迫感,其實就是支開他。小胖子就一步三回頭的不情不願的過去。
呂漢強把陸大隊長和三十個中隊長叫過來,對著他們講解了自己的想法,怕他們不懂,還在地上不斷的用樹枝畫出陣型來,並且反覆強調要點,直到大家都聽懂記熟方罷。
一聲開始,眾隊長帶著眾人紛紛上馬,按照呂漢強的要求排好隊形,準備開始衝擊。
呂漢強鼓搗出的這個陣型,說穿了也很簡單,就是從日本人的豬突的進攻方法裡複製出來的,以兩個中隊為一個正面寬度,以十橫隊為縱深,第一排出發二十步遠後,第二隊開始出發,以此類推。
當第一隊在敵陣前放完箭斜走之後,趕到自己出發點的第十隊後,繼續與前面相隔二十步的距離再次衝鋒,如此環環相扣迴圈不絕,就好像一柄大鐵錘,只對敵人大陣的一點反覆衝擊射殺,直到鑿穿為止,這樣給敵人一個錯覺,就是對手源源不斷沒有窮盡。
這個豬突戰法小日本是屢試不爽的,往往一箇中隊三百人分成十列,就可以讓當時的中國部隊不知道有多少敵人,在這個氣勢下土崩瓦解。
隨著呂漢強的一聲出擊,第一排開始慢跑,加速,拉弓,射。斜跑。緊跟著是第二隊,直到第十隊,然後是回來的第一隊繼續。一時間曠野裡喊聲不斷,塵土飛揚,隨著戰馬跑動次數的增加,更高的塵土飛揚而起,更是加大了騎兵的氣勢。站在騎兵對面的小胖子剛開始還沒覺得如何,悠閒自得的站住那些假設敵軍的木樁陣中,等著看那個連馬都不會騎的姐夫鼓搗,並對之嗤之以鼻。
因為事先說好了是讓他感覺下戰法對步兵的衝擊效能,所以小胖子沒有騎馬,只是站在假想敵人的陣型裡,看著滾滾而來的騎兵,心裡好整以暇的默數著隊伍的人數。
第一隊過去了,而後是第二隊、、、現在是第十五隊了,該沒了,但讓他吃驚的是又一隊騎兵第十六隊在滾滾的塵土裡喊殺著衝出來時就已經是大吃一驚了,還沒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就又有一隊衝出,這隊剛剛過去,那片塵土裡卻又有隆隆的馬蹄聲傳出,一隊殺氣騰騰的騎士伏在馬背上再次出現在自己的眼前,還沒等看清,那馬背上計程車兵猛的支起身子射出一箭,而後又斜斜跑出,但那片塵土裡依舊有戰馬奔騰而出,就好像那片塵土裡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