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大王,好出擊了。宋襄公怒曰:難道你沒看見楚人還在渡河嗎?此公不等刀架在脖子上,是決不開“第一槍”的,被毛澤東稱之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撇開“道義”不說,那麼這仁君,戰術上肯定是弱智。
至於今人,那就是風雲一時的“牛人”薩達姆。薩達姆號稱百萬精兵,恃強凌弱,等山姆大叔發怒了,撅起屁股,就等著一頓狂揍,這是海灣戰爭;小布什上臺後,更是頤指氣使,咄咄逼人。薩達姆嘴硬腿軟,“飛毛腿”毀完了不說,還親自挖地三尺,“以示清白”。以後,美軍的機步二師長驅直入,若入無人之境。薩達姆,雷不埋一顆,橋不斷一根。要打就打,要降就降,就怕是“五心不定,輸個乾淨”。我也不說別的,從戰略上考量,此人肯定低能。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顆火星引爆的,那是這顆“火星”一定是落在了火藥桶(巴爾幹)上。所以,今天再追究朝鮮戰爭是誰打的第一槍,可能永遠說不清了,雖然先發制人,對戰局的發展肯定會有重大影響,但引起戰爭最根本原因不在於此。這一點老人家已經給過最科學的定義: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1946年春夏之交的中國,是大戰一觸即發的前夜。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打了又談,談了又打。蔣先生開始還“猶抱琵琶半遮面”。攻下四平後,蔣委員長也顧不得這張老臉了。*的退卻,蔣介石更堅定這樣一個信念:打敗共產黨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難道中國共產黨人還會重蹈大革命失敗的覆轍嗎?以華東地區舉例。是時,我華東總兵力超過40萬,佔各大戰區之首。而華東兵力差不多四分之三聚集山東。所以毛澤東曾有言:經濟東北第一,軍力山東第一。有些人不論何時何地,說起打老蔣,開口閉口敵強我弱,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在內戰爆發之前,山東我軍兵力上佔據上風,呈現的是我強敵弱態勢。
山東能有這樣一種有利我的局面,首先是八年抗戰的結果。雖然有許多主力部隊去了東北,但兵力大頭仍在山東,何況又有新四軍不斷入魯。儘管蔣委員長也看重山東,千方百計調兵遣將,但只有海路能順暢抵達煙臺,陸路由於津浦路開戰,鐵道被斷,國民黨軍隊主力被擋在山東境外。儘管老蔣向王耀武一再許諾,用飛機運兵到濟南,但你可設想,以今天21世紀的中國,在“5·11”抗震救災中,我軍有萬餘兵力的空運,已經讓世人囑目了。可以想見,當年國民黨的空運能力非常有限,杯水車薪罷了,而且還因為有停戰協議約束,有時還得“偷偷摸摸”進行。所以在山東境內,國民黨軍隊暫時還怵我三分。
雖然,敵軍在兵力上不能佔上風,但佈局方面我軍卻是下風,幾乎所有城市和交通樞紐都在蔣介石手中。這個原因我前面說了,這是蔣介石啟用了“舊部”的結果。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客觀地說,國民革命軍也是作出了重大犧牲。勝利後的果實,誰都想要,這是國共兩黨坐下商談的事。但蔣先生不這麼想,力大欺人,勝利之果,他想獨吞。眾所周知,抗戰中國民黨且戰且退,戰線在處在中國的西部;共產黨的軍隊且戰且進,戰線在淪陷區東部。所以毛澤東說桃子熟了,遠在峨眉山的蔣介石想摘桃子,桃子好吃夠不著啊,但蔣先生有自己的高招,一是下令日軍不許向*繳械;二是讓百萬偽軍重當“馬前卒”。 。。
第八章 興師討逆(二)
“二鬼子”聲名狼藉,紀律敗壞,為國人所不齒。但和談期間,國民黨當局又往往把他們推在前面,做一些自己不好出面的“下三爛”的事。當時山東這些偽軍兵力相當可觀,我看到有這樣一個統計:德州王繼祥部約14000人;泰安、大紋口寧春霖部約4000人;周村、張店張景月部約9000人;膠縣、高密、即墨趙保元部約12000人;棗莊王繼美部約4000人。這樣粗略算來約有4萬人左右。和談期間,這些偽軍部隊在國民黨指使下,經常向解放區尋釁,如掠奪糧食、攤派苛雜、囚禁百姓,甚至干擾軍調處,槍擊執行組人員。在棗莊就發生過王繼美部將執行組*代表甘重鬥打成重傷的事件。
面對反動派倒行逆施,有迎頭痛擊必要。對於即將來臨的全面戰爭,山東我軍是有預案的,陳毅在向中央的報告中,就提出過“北攻南守”的戰略。即以主力進攻濟南、青島鐵路沿線的敵軍,而對徐州方向的國民黨軍則採取守勢。對此方案,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起草了一個檔案,進一步對反擊作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