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向的徐傑肯定會根據當時的工業水平來設計出一款還算堪用的坦克,雖然現在這個位面上的科技水平比當年徐傑那個位面高上一些,但是還不至於在領先10年,所以在徐傑的坦克計劃中,大口徑炮就不要想了。徐傑強調的是防護和速度,至於火力夠用就可以,當然還有一個重點即使耐用,老出故障可不行!
相對於1戰動則十幾噸二十噸的坦克,徐傑想都不要,一方面現在技術就算弄出來,穩定性和造價也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在野外作戰,也不需要這麼重的坦克,反正是對付俄國騎兵,夠用就可以。所以參考雷諾病適度放大,就成了徐傑設計坦克的基礎。
火力方面徐傑要求不高,繼續使用原有的37MM火炮就行,這東西打沒有掩體的步兵和騎兵簡直就是神器,而且不用裝填手。炮手配合供彈彈鼓一個人就可以。機槍方面需要有一到兩挺,對付俄國人的人海戰術。
需要著重關注的是防護。戰防炮和坦克是一對天生的冤家。雙方相生相剋又相互促進。坦克並不僅僅是擋住機槍子彈就可以了,還必須擋住一定威力的炮彈,否則對方在陣地上安放幾門戰防炮直接就把昂貴的坦克打成零件的話,坦克也就失去了意義,當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快速坦克之所以會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那怕37MM的坦克炮都可以輕易撕開快速坦克的裝甲,坦克強調的是攻防兼備,失去一點,那麼坦克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徐傑對防護要求很高,至少要能擋住57MM加農炮炮彈,要實現這一點,對於穿越者來說也不難,正面裝甲達到BM並且有45度左右的傾角的話,那麼500米外沒有配有專門穿甲彈的57MM炮將沒有任何辦法!至於更高階別的火炮,比如說法國人的施耐德75快炮,這個想都不用想了。柳接在一起的裝甲面對長倍徑的BM加農炮,就算因為角度和距離問題偶爾扛住了,巨大的震動也會讓柳釘脫落甚至在車倉中飛射。要是真碰上了。那就自認倒黴吧!好在BM速射炮重達1噸多,單純靠馬匹機動的話也不方便,而且造價昂貴,俄國人應該沒有多少吧。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速度和行程的問題,考慮到當時悲催的發動機,這種坦克最多也就配90HP王右的發動機,重量不超過1',乘員數限定在3人,公路行駛速度達到1PKM每小時還是有機會的。如果越野的話,到1AKM每小時就可以了。至於行程問題,徐傑的要求是必須在1CCbM左右,這看似很難達到,但是考慮到1戰時的移動碉堡們都可以有ZCMKM的行程,而且自己還有錳鋼履帶這個外掛,減重版減炮版的小坦克達到KCKM的行程還是有機會的。雖然速度比不上騎兵,但是好歹比步兵要快上不少。。…。
坦克的技術標準已經整理出來了,但是不代表這支裝甲部隊規劃已經成型了,實際上在坦克只是裝甲部隊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作為穿越者,既然已經決定要先弄出一支裝甲部隊,那麼就不能只能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以及裝甲搶修車等單位都必須弄出來,否則這支瘸腿的裝甲部隊不堪大用!
感謝書友翱翔於宇宙的星群的打賞~~~~~。
。
甲午之華夏新史第五百五十章 華夏第一代裝甲部隊
在裝甲部隊的體系中,坦克的任務就是進攻,用自己的速度火力和防護在對方的防禦體系中撕開一個缺口,並且在後續步兵的配合下擴大戰果進而完成對敵軍的包圍。但是戰爭中不可能只有進攻而沒有防禦,也不可能讓坦克自己唱獨角戲而沒其它兵種什麼事情。在還沒有空軍的情況下,徐傑對裝甲快速部隊的定義是坦克負責死開突破口。突擊炮負責支援步兵和防守,各種卡車炮負責遠距離火力支援,而隨行的步兵則乘坐卡車或者原始版的裝甲車負責跟進。對了,還有各種裝甲搶修車和保障車輛負責補給。只有這樣,這支裝甲部隊才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
說到突擊炮。這種在開始設計時用於掩護步兵作戰,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的單位。比如說德國2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三號突擊炮,各種改進型可謂是玲琅滿目,有裝75MM短炮用來打掩體反步兵的,也有裝75MM長管火炮兼職反坦克的。後來德國人甚至把105MM榴彈炮也裝上去了。所履行的任務也從開始的反步兵到最後的兼職反坦克。。其實突擊炮和後來的坦克殲擊車差不多,(突擊炮防護差一些。而蘇聯軍隊中,對這些東西的區分則更不明確。)你給突擊炮換上一門威力足夠大的反坦克炮那就是坦克殲擊車。可以說在德國坦克身後,各種突擊炮作為忠實的夥伴陪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