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動過手,西線一個完整的裝甲師讓徐懷德差點打崩,古德里安在碰到強悍的“犀牛”之後被打了回來,華夏在裝甲質量上的優勢讓德國人同樣十分擔心。就連古德里安都私下表示過,4個標準的德國裝甲師能和對方2個裝甲師和1個獨立裝甲旅打個平手就不錯了!當施拉格表示奧匈帝國很有可能無法完成預定的中間開花戰略時。德國人也急了,奧匈無法吸引對方主力,那不意味著對方可以對南線展開的德國裝甲部隊展開攻擊?情況危機啊。
到這一步的時候同盟國的分析是有對有錯。他們對華夏戰鬥力的重視程度又進一步提高了。這點是對的,而錯誤的地方則是源於廖拉少將對華夏攻城部隊的估計錯誤。讓他們認為華夏部隊此時處於一個脆弱期,如果奧匈部隊和南線的4個德國裝甲師可以發動進攻的話,那麼一線多達8個裝甲師和機械化師的第一波進攻就可以對剩餘的1個華夏裝甲師、2個伊朗師以及1個機械化步兵師構成的華夏軍團造成巨大威脅!畢竟根據情報來看,原裝華夏部隊已經去了一半了!如果現在德奧兩國軍隊發動進攻的話,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圍城部隊獲得補充之前。同盟國認為自己是佔優勢的!而實際的結果是原裝華夏部隊中只有田勇的機械化步兵師在這次交戰中遭到了較大的損失,兩個主力裝甲師和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幾乎完整,實際兵力上華夏比同盟國預料的部隊多出了一個完整的裝甲師!而這意味著同盟國需要憑空對付多出來的300個左右的裝甲和反裝甲單位!
如果戰爭就這樣開始的話,那麼站在上帝視角上來看,同盟國部隊勝算並不算大,只要華夏和伊朗裝甲部隊迅速從攻擊前進轉化為防禦狀態的話,那麼同盟國這一腳就踢到鋼板上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莫德爾的建議讓一切重新充滿了變數!甚至在後世的評論中說正因為他的建議導致了華夏的巴比倫作戰並沒有在開始就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同時也導致了德國機械化步兵師的改變!
當德國的將軍們正在磨刀霍霍的準備和奧地利人聯手大幹一場的時候,帶著1個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普通步兵師的莫德爾的到來讓原本即將完成的計劃再一次出現了變數。原本4個裝甲師分成了兩個戰鬥群,古德里安指揮A叢集的德國7裝和11裝。而曼施坦因指揮的是B叢集的9裝和10裝。龍德施泰特負責協調大局。布勞希契擔任總指揮。但是當莫德爾風塵僕僕帶著三個師趕到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莫德爾的後背軍團從規模上來看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兩個主攻集團規模相差無幾!放任這樣一支部隊在後方無所作為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幾位大佬的協調下,莫德爾的C集團作為A和B兩個集團的後備力量。這樣一來同盟國可以呼叫的部隊總數達到了10個師,裝甲師的數量高達5個整編師加一個獨立旅。雖然其中有4個是奧匈師。但是在兵力上的優勢卻是如容置疑的。
不過就在莫德爾帶來兩個整師之後,同時也帶來一個算不上好的訊息。“帝國已經壓上了中東部署的所有能戰之兵,在未來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各位無法再得到額外的師一級規模的增援力量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保證成功的話,那麼至少也要保證不失敗。”莫德爾的話對於雄心萬丈的前線德國軍官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任何一個將軍當自己身後沒有保證時都會下意識的退縮。布勞希契等人也不例外。
“總要有一個解釋吧?海軍不是已經清理了波斯灣沿岸的英國機場了嗎?”龍德施泰特語氣中充滿了不滿和憤慨,他十分清楚。不是德國船隊運力不夠而是因為海上並不太平。海軍和空軍私下裡的行動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並且最終獲得了德國高層的認可,但是陸軍方面,尤其是前線部隊指揮官並不買賬,因為獲取這場勝利後。空軍方面的失血直接影響了陸軍戰役的進行。
“從地中海到中東的航線十分安全,但是有些東西是要從本土經過大西洋運往中東的,就在3天前,一艘裝載著500臺航空發動機的高速運輸船被伊朗艦隊擊沉,這幾乎是戴姆勒賓士公司下屬一個工廠的40天左右的產量,就這樣沒了。所以。高層認為在殲滅伊朗艦隊之前,運輸需謹慎。”面對同僚們不解甚至是敵視的目光,莫德爾不得不再透露一個訊息。從德國到奧匈的鐵路運輸幾乎已經飽和,想要再擴大運量的話就只能走危險的大西洋,但是現在,海空軍戰鬥力補充需要運力、陸軍戰役展開同樣需要運力,總有一些貨物要在危險的大西洋走上一遭。高層下達這樣的指令也是十分無奈的。
“好了,我們是軍人,現在情況已經是這樣了,再糾纏下去沒有任何益處,先考慮一下我們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