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更重要的是,打了半天,英美兩國本土都沒有遭到戰火的洗禮,而法國人的首都還在德國人的威脅之下,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何況法國人還需要美國艦隊保護他們的西海岸,這時候和英美鬧翻不是找罪受嗎?所以即使法國一萬個不願意,也沒法改變這個事實。
不過在走之前,協約國還是決定要留給西班牙人一些紀念品的!馬吉芬率領的美國艦隊和法國艦隊對著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港口進行了一番頗為徹底的掃蕩,雖然在開戰之前,西班牙人已經對重要的物資和裝置進行了轉移。但是這次掃蕩還是讓西班牙大出血。而且美國人的目標不僅僅就這樣簡單。同時在進入大西洋後,也對著西班牙大西洋方向的港口也進行了一次掃蕩以報復西班牙艦隊對運輸線的破壞,當然了,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即動用本土的剩餘艦隊對幾乎沒有防禦力的西屬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發起進攻。美國人最終還是佔領了這些地方,完成了美西戰爭中沒能實現的目標。。…。
而伴隨著9月17日,美國艦隊進駐佈雷斯特港,預示著協約國終於承認了同盟國對地中海的控制,並且讓西班牙艦隊與同盟國地中海艦隊會和成為可能。至此,新的同盟地中海艦隊將成立,而這支艦隊的規模將重新上升到14艘主力艦的規模。從而有了和美國海軍相持的資本。更為難得的是。伴隨著10月3日直布羅陀要塞的淪陷,大西洋的大門終於向同盟國地中海艦隊敞開,一切都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整個大戰的態勢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伴隨著西班牙的加入,協約國的地緣形勢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法國,在負責西線和非洲戰區的同時還需要抽出部分兵力來應對西班牙人。而隨著地中海被同盟國徹底掌控。法國人投在北非的十幾萬大軍和部分美*隊算是徹底成為了孤軍,雖然依靠前期運送的物資和給養還可以支援一段時間。但是整個北非戰局已經徹底變成了一潭死水。
“同盟國在地中海的艦隊太可惡了!我們必須消滅他們!而美國海軍的戰艦又不適合在這種情況下作戰,現在的戰場在大西洋,面對廣袤的戰場和對方的快速戰列艦,美國海軍的重騎兵們很難發揮作用。”英美雙方海軍幾乎是背靠背。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合作與交流,而在一次海軍高層會議上,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本森就這樣對傑里科說道。。…。
“閣下的意思是。。大英帝國艦隊負責對付同盟國地中海艦隊的對方快速戰列艦,而貴國則幫助我們對付德國海軍?”傑里科若有所思的說道,這個辦法看起來很不錯,英國快速艦隊雖然屢遭重創,但是至少還有4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家底,如果再把其他的快速戰列艦算上,協約國一方還是可以湊出8艘快速戰列艦的,而同盟國一方能稱得上快速戰列艦的有7艘,雖然數量差距不大,但是對方只有一艘凱撒大帝號是15寸火炮,而英國艦隊有4艘。
而同時,美國艦隊如果願意加入北海的戰局的話,那些裝備了14寸重炮披堅執銳的重灌騎士絕對比英國戰艦更適合對付同樣走重甲重炮路線的德國艦隊。和英國人改進的鐵公爵級戰列艦不同。美國人的戰艦無論是炮戰還是水下防護都不錯,水中彈中了問題依然會很大,但是至少不會致命,畢竟改進前的新墨西哥中了一次,雖然重創,但是沒像英國戰艦那樣直接被秒了。
但是從理論上十分合適的想法不代表立即就能實現,首先這涉及到一個指揮權的問題,雙方的艦隊肯定不能全部互換,只能說部分互換,例如說托馬斯的快速艦隊進入大西洋,而馬吉芬也將麾下的部分美國戰列艦派往北海。那問題就來了,托馬斯會完全按照馬吉芬的指揮去做嗎?畢竟和北海拉出來幾乎就能碰上的情況不同,大西洋上的追逐戰可謂是繁瑣的代名詞,雙方對戰局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旦出現分歧那麼聽誰的?除了問題怎麼辦?海上的局面隨著西班牙海軍的加入又重新進入了平衡階段。任何一點的失誤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而另外一點則是傑里科對美國海軍的訓練水平表示懷疑,畢竟美國人在實戰中的表現都稱不上優秀,更重要的是沒有經歷過大的陣仗,真打起來別把自己坑了!。…。
所以,面對本森的要求,傑里科原則上表示同意,但是同時建議雙方先小規模的交換艦隊,先練一練配合,增加以下彼此之間的瞭解,然後再就具體行動方案做一下安排,雙方會談的時候已經到了1917年10月了,殘酷的一年就將這樣過去,所以兩國最終決定今年不主動發動大的作戰計劃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兩國海軍將在明年年初準備行動,而第一場主動攻勢將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