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的英國已經退無可退!
“我們無意和德國人這麼早就在海上發生衝突,現在還不是時候,戰爭區域只是限定在伊朗的領土上,這一點我們和同盟國是一致的。盲目擴大戰爭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張伯倫平靜的說道。
“我們不能一切都按照德國人的想法做事,德國人想打哪,我們就在那裡和他們開戰。他們想什麼時候動手,我們就要奉陪。這是被動的防禦。我們早晚要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的。同盟國雖然強大,尤其是當他們集中力量攻擊一個點的時候會變的更難對付,被動的防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多點出擊才可能分散對方的力量,打亂對方的部署。德國人比我們還懼怕戰爭擴大,因為伊朗東面就是印度,在這裡有貴國和美國的艦隊和兩國的航空兵,而印度的東面就是華夏,華夏南洋艦隊只用幾天的時間就可以進入孟加拉灣。”華夏代表說道。
“是否擴大戰爭是要看形勢的,我們當初在地中海集中兵力可以迫使德國人屈服是因為我們的海上力量超出了他們可以承受的範圍。而在印度洋情況完全相同,但是變成了我們無法與之匹敵。我們不會過早的和德國艦隊發生正面衝突”張伯倫十分堅定的說道。
“要是那樣的話,貴國想要接手伊朗東南部地區恐怕會有一些困難。貴方應該很清楚。即使華夏支援貴國的行動,但是如果沒有伊朗政府配合的話,那麼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在德國人兵臨城下的時候都無法完成。貴國想要從伊朗手中暫時接管一個地區作為緩衝區,不付出一些代價和成本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晚餐。”華夏代表說道。
“我們已經支付了飯費。數萬英國皇家陸軍和空軍難道還不夠嗎?”一旁的丘吉爾不滿的說道。
“華夏付出的更多,而伊朗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國家,支付的報償是否合適不是買家一人說了算,還要看賣家的態度。我們需要對抗共同的敵人,而貴國卻在關乎聯盟根本利益問題上如此斤斤計較。這讓我們太失望了。這場戰爭是最後的機會了,如果這場戰爭輸了,大英帝國將不復存在,米字旗數百年的輝煌與榮耀將隨風而逝。另外。我想說的是,美國政府已經同意為伊朗艦隊承擔部分後勤和培訓事物,最多一個月,美國政府將宣佈租借法案適合任何與美國有著同盟關係的國家。”華夏代表說道。言外之意很明白了,美帝和華夏表示同意了,你看著辦吧!
〉力強悍、野心勃勃的美國比逐漸衰弱的英國更有擔當。相對於英國人需要自己考慮自己的資源如何利用,美國人顯得更為大方。就在華夏與英國正式接觸之前,美國政府已經表示了願意將租借法案推廣到除了華夏、協約國內部之外的第三方。而伊朗將成為租借法案擴大化後的第一個受益者。為此,美國將分擔整個計劃大約3成左右的支出。(當然,最後還是要還的。)而且除了自己支援以外。美國人表示願意以志願者的名義為伊朗海軍提供合格的官兵。於是乎,大批的美國志願者和華夏志願者就解決了伊朗海軍內部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的窘境。…
不過僅僅是資金和人員問題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華夏和協約國需要為伊朗海軍建立一個完整的後勤補給以及情報體系。其中後勤補給體系包括在海上的偽裝補給艦以及有限度的靠岸補給。而情報體系就更加複雜了,在這套體系中。除了派遣偽裝偵察船來透過無線電測向或者其它手段來確定德國艦隊方位,並透過長波電臺傳輸給某些固定基站,然後再傳給伊朗艦隊之外,美國人還大膽的提出了在某些關鍵海域部署潛艇警戒線的想法。而為了增加潛艇對飛機和戰艦的搜尋效率,美國人還打算在潛艇上安裝雷達(實際上,美國戰中還真這麼幹過。)
“我有一種預感,這場戰爭結束後,即使我們最後贏了,那麼西方和歐洲的世界主宰也會是美國。而我們可能只會成為美國人一個比較有用的盟友。該死的美國佬!”華夏代表所言非虛,而很快。美國人確實用實際行動告訴了英國人自己的選擇。事情到了這一步英國人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表示。英國人現在有一種自己被綁架了一般的感覺。華夏和美國這兩家實力強大的國家有足夠的本錢來投入這場戰爭,只要能打贏。那麼德國和同盟國集團倒塌後產生的宏利總能彌補他們的支出,但是英國不一樣,當大英帝國耗掉歷年積累的元氣後,即使獲得了勝利,在未來的國際大棋局中也絕對強不過兩個超級大國。
“也許,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將是失敗者。”張伯倫唏噓道。不過美國人和華夏都已經表明了態度,所以英國人也必須做出一些表示。最終的結果就是除了英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