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面徐傑不懂,要說海戰和技術的話,徐傑的大腦中自然是有章可循。但是這東西徐傑可沒研究過。而且隨著官兵外出休假,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反間諜問題。雖說日本在華最大的間諜機構樂善堂已經被掃了,但是日本人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對華間諜體系可不是北洋幾年就能拔出的,更何況在上海,老李還有些鞭長莫及。不過好在已經在上海等地經營了4年的彭海豐等人願意提供幫助,有彭老大的人提供嚮導和保護,按說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吧?徐傑心裡說道。至於徐傑本人的計劃嗎?處理完自己必須處理的事情,先好好睡幾天吧。這段時間成天擔驚受怕,神經緊繃,徐傑決定經歷了他人生中最艱苦的一段歲月。。…。
想法是好的。但是想法和現實是有極大差距的。就在徐傑處理完和江南局,金陵局,以及英國人,上海道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官僚之間的事情後,就在徐傑準備好好睡上一覺的時候,彭老大找上門來了!要是別人,哪怕是林永升,徐傑都敢先睡覺再辦事,但是偏偏這個彭海豐,徐傑可不敢怠慢,人家兒子還要帶上萬子弟和日本人拼命呢,海上運輸還要靠南洋華人的船隊。而且彭海豐最大的優勢在於,南洋華人和李鴻章這些北洋舊勢力不是一條線的,對清政府沒有任何好處,如果徐傑要行非常之事,彭老大遠比李鴻章的北洋甚至是劉銘傳更可靠。而在根本目的上,彭海豐和徐傑的目的更加接近。所以說,到目前為止,除了自己手中掌握的艦隊,彭老大是最適合也是最重要的盟友!
“彭老大,十分鐘時間,最多十分鐘。我要睡覺。”徐傑雙眼紅腫的說道。
“徐先生。老朽錢來此只是傳個訊息,上海絲商們想和徐先生談一些事情。不知徐先生是否可以賞個臉?”彭海豐看著兩眼通紅快要暴走的徐傑帶有一絲歉意的說道。要說清末上海的絲商,大多出自與南潯。該地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十分適合桑蠶養殖,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是重要的絲綢產地,幾百年來長盛不衰。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大量的絲商為了躲避戰火,紛紛依據上海,而當時的上海又是遠東第一大商港。於是這些精明的商人們立即走上了出口絲綢的道路。出口絲綢獲得的鉅額收益讓這些南潯絲商的資產迅速增長,在歷史上就出過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說法。這是如何分類的呢?民間有這樣的說法,所謂的象是指家產在一百萬兩以上的大商家。一百萬兩到五十萬兩的稱為牛,二十萬兩到五十萬兩的稱為狗。雖說這只是民間的說法,但是也並非沒有依據,這些絲商在當時的上海,甚至在整個清國南方的經濟生活中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要說彭老大為首的南洋華人如何和這些絲商打上交道的,還要從當年華人資本大舉進入清國說起。大量的華人資本進入上海,兩廣和臺灣後,首先投資的行業就是輕工業,而繅絲業又是重中之重。這就與上海本地的絲綢商產生了正面競爭。南洋華人工廠有上海道,淮系罩著,自然在官府方面沒啥辦法,於是,南潯的絲商便利用手中的原料渠道以及市場人脈與南洋華人展開競爭,而南洋華人雖說是外來戶,但是有句話怎麼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效率上來講,你手工繅絲水平再高能比得上機械嗎?而且你還沒發控制全部的原料渠道,人家南洋的華人可是從生產運輸到銷售都是一條龍的內部迴圈體系,成本要低的多,同樣一船絲,你南潯的商人賣給上海的洋行,和南洋華人直接把生絲投放到歐洲的最終市場上這利潤能比嗎?南潯絲商只是掌握了原料和生產這兩個環節,而南洋華人則是從原料一直到最終市場。。整個體系。況且雙方的技術水平還有明顯代差,資本方面,南洋的華人更加雄厚,對對外貿易更加熟悉,這整體一比,南洋華人自然佔據著優勢。後來呢,一件事情的發生促成了雙方最終的妥協,那就是當年南洋購買戰艦的事,廣大南潯絲商為了討好劉坤一是出了不少錢的,而後來爆發對日本的經濟戰後,在劉坤一的授意下絲商們自然要有些動作,而在徐傑的安排下,南洋華人也開始加入對日本的經濟戰,這樣一來,雙方有了共同目標,而且有了合作的基礎。於是兩方面開始從對抗轉為合作,具體而言就是絲商們負責清國國內的事情,例如原料和工人。南洋華商負責生產運輸和銷售。兩股大勢力的聯合的結果是直接讓MADEINCHINA的生絲把日本的生絲打的落花流水!這件事過後,雙方開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南潯絲商人家就是幹這個的,自然不能丟了老本行,而華人商人自然也不能白白的把到嘴裡的肉吐出來,於是。雙方約定,南潯絲商負責原料和生產,而華人負責為絲商提供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