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些不大成型的想法。如果諸位有意,或可參詳一二。
江南這地方,人多地少,土地殖墾快到頭了。但我聽說湖廣那邊良田土地還多得很,這些年也不斷墾拓,如今糧米產量急劇增長,原來諺語是蘇松熟,現在則有湖廣熟的說法了!
如今蘇州府糧米吃緊,而湖廣米漸有富餘。而你們這樣的商家,是否可以遣人趕赴湖廣那邊買米,然後沿江而下,送到瓜洲水次倉?”
所謂水次倉,就是運河沿岸建造的糧倉,各地需要交納漕糧的,都只需要將糧米運到指定的水次倉。然後來年開春後,再由運軍負責用漕船運往北方京師。
蘇州府百姓交納稅糧,則需從本鄉一直將糧食運到長江北邊瓜洲的水次倉。糧米入了倉,從倉吏那裡領到回票,便算完納賦稅了。
雖然運糧數百里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總比宣德朝之前,從蘇州府運送到北方京師要舒服多了。。。。。。
眾人再次面面相覷,方欽差這是什麼意思?是想叫他們這種商人,去湖廣買了糧米,然後當成稅糧繳納了?
那這行為和捐獻有什麼兩樣,他們又能有什麼好處?商人無利不起早,誰也不願長期做這種純賠錢的事情。
“當然不止於此!運湖廣米到水次倉,領到了回票後,再拿回蘇州府,就可以折抵賦稅!
也就是說,可以將這些倉米回票拿到市場上販賣。無論是誰,只要拿著倉米回票,便可以在衙門裡抵消自家賦稅!”
眾人齊齊“咦”了一聲,這法子似乎是可行的,又仔細想想,這裡面似乎真有新的商機。
眾所周知,交糧米這種實物稅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若有大戶人家充當糧長,輪到負責本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