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穩謹慎和自私自保很好的發揮了作用。
她明明是不喜歡三皇子的,明明是討厭皇家的,可是,為了離開相府,或者,毋寧說為了獲得可以自己支配的物質基礎(嫁妝),她在明知道三皇子絕對不會待見她的情況下嫁進了高陽王府。
如果說三皇子是以利益為主,無心無情的,那麼,其實,她也不過是半斤八兩。不同的是,三皇子掌握權勢,而她,處於無權無勢被支配的地位。但是,她內心也清楚,即使是那樣不對等的關係,如果三皇子拿出十一的誠心來對她,她也會回報百分之百的誠心。在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時,她努力表現的,甚至自我暗示著鎮定、從容。但是,潛意識裡,她是不安的,渴望溫情信任的。
可是,三皇子完全沒有對她表現一點點的溫柔,所以,她也讓自己彪悍堅強的活著。其實,說白了,她不過是個被動型的人,還害怕自己的付出被別人踐踏而只求自保。
即使是現在,三皇子說了對她有情,可是,在那個偏院生活了兩年,她已經不能滿足於“有情”兩個字,就為對方犧牲了。她需要自由、自主的支配自己的命運。所以,她沒有回應三皇子的感情。
可是,即使是她自己心動的人,她也沒有勇氣追求,面前躺著的白寧非,她在第一次見面時,心跳的難以自制,拼命握緊拳頭才能制止自己手顫抖。可是,因為明顯看出白寧非不喜歡她,她甚至都沒有想到去爭取一下。她給自己的藉口是,僅僅是好感,是自己心中的感覺,自己心裡守著便足夠了。就跟那人當年戀慕著她父親的時候一樣,不去表達,只在自己心中守著那一份愛戀。
可是,她知道,不過是藉口,是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能讓她自由的追求幸福,即使是離開了王府的那個荒院,她身邊還是有三皇子。而即使到了三皇子看不到的地方,她也沒有辦法對自己喜歡的人,坦言自己的身份。可是,帶著謊言的感情,終究不可能完滿。除了這個,其實,最大的原因,不過是她不信任別人,她害怕在對方知道她的身份後看到鄙夷、漠視的神情,更害怕對方把她帶到三皇子面前。
說到底,這撿來的一生,因為沒有投好胎,她只能隱姓埋名,小心翼翼的活著。
當然,她也知道,如果她有武則天的能力、魄力,她也可以活得很風光。可是,首先,她是一個不能狠心的人;其次,她是一個懶人,勾心鬥角什麼的,太浪費腦細胞了;再次,缺了前兩者,她也就註定了只是一個小人物,而她自己,也安於做一個小人物,自由自在,還能對別人有點用處。
所以,即使是沒有愛情什麼的,她也知足了。反正劉大夫還不是,三十多了還是一個人過日子。這樣想著,她也就平衡了。
可是,在看到床上安安靜靜躺著的白寧非時,她還是幾不可聞的嘆了口氣。她對白寧非的第一眼,是驚豔。明明霸氣比不上三皇子,美貌比不上歐陽嵐,純淨比不上籍維,妖孽比不上籍涅的十一,可是,她看到白寧非的第一眼,確實是驚豔的感覺。那種言笑都難以遮掩的崢嶸之態,那種俊朗剛毅的氣質,那種殺伐果斷的堅決,是她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的型別。幾乎可以算是她心目中理想男人的樣子。
可是,她在驚豔過後便知道了,千萬不要太投入,第一眼越是驚豔,後面接觸過後就越是失望。因為人無完人,所謂絕對美好,只能存在於小說之中。本來,她還是想著抱著欣賞的態度跟白寧非像朋友似的相處的,就像她高中時代與她暗戀的那個男生的相處方式。可是,白寧非毫不掩飾對她的厭惡之感。她那本就需要壓抑的情緒,自然也不足以驅使她去熱臉貼別人的冷屁股。
可是,就算是理智上告訴自己別陷進去,就算是行動上不去接近白寧非,喜歡的心情卻是不能消失。或者,正因為表達不出來,不被人知,相黎便以為是安全的,潛意識裡,縱容了這種心情的滋長。尤其是,為了對抗她因為三皇子對她的好而產生的動搖心情。
在知道白寧非受傷的那一刻,她有一瞬間的大腦空白,在她的意識裡,白寧非是主將,除非戰役完敗,主將絕對不可能受傷。即使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也不過是一個師長,張自忠。而現在,不過是區域性戰爭,作為主將,受傷的機率太低了。
除了這些機率問題,她更加覺得,白寧非那樣的人,應該是不敗的。尤其是,看過白寧非在校場跟三皇子比武之後。
可是,她忘了戰場的瞬息萬變,忘了這個世間沒有絕對。明明是一場勝仗,在戰後回營時卻發生了主將受傷,皇帝的兒子失蹤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