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2 / 4)

小說:神探貝斯特 作者:浮游雲中

徵。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宋代李舫的《太平廣記》中一段有關徐福的記載: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許人也。秦始皇時,大宛中多枉死者橫道。數有烏銜草覆死人面,皆登時活。有司奏聞始皇。始皇使使者齎此草,以問北郭鬼谷先生,雲是東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瓊田中,一名養神芝。其葉似菰,生不叢。一株可活千人。始皇於是謂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樓船入海。尋祖洲不返,後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黃老遣福為使者,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俱來迎羲而去。由是後人知福得道矣。又唐開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醫張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體如是。寧可久耶?聞大海中有神仙,正當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與侍者,齎糧至登州大海側。遇空舟,乃齎所攜。掛帆隨風,可行十餘日,近一孤島。島上有數萬人,如朝謁狀。須臾至岸。岸側有婦人洗藥,因問彼皆何者。婦人指雲:“中心床坐,須鬢白者,徐君也。”又問:“徐君是誰?”婦人云:“君知秦始皇時徐福耶?”曰:“知之。”“此則是也。”頃之,眾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謁,具語始末,求其醫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飯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雲:“能盡此,為再餐也,但恐不盡爾。”某連啖之。如數甌物致飽。而飲亦以一小器盛酒,飲之致醉。翌日。以黑藥數丸令食。食訖,痢黑汁數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雲:“爾有祿位,未宜即留。當以東風相送,無愁歸路遙也。”復與黃藥一袋,雲:“此藥善治一切病,還遇疾者,可以刀圭飲之。”某還。數日至登州。以藥奏聞。時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至於徐福東渡與中日關係的意象結合,則在歷代的文學創作中也是屢見不鮮。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國途經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鴻漸等人賦詩相送,唐僧人鴻漸寫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謁後歸日本國》:

禪居一海隔,鄉路祖洲東。

到國宣周禮,朝天得僧風。

山冥魚梵遠,日正辱樓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這大概是文獻所見“祖州”、“徐福”與“日本”的意象結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後。以徐福求仙為題材的詩文也常出於名人之手筆,李白寫過,皮日休寫過。朱少瑞寫過。在日本最有影響的要數宋代蘇軾的《海漫漫》與歐陽修的《日本刀歌》。明清時期隨著與日本交往的更加頻繁,此類題材的詩文更是屢見不鮮,曾任日本大使館參贊的黃遵憲寫的《日本國誌》中記載著徐福求仙事;曾任寧紹兵備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記》中記錄了其去新宮訪徐福墓的經過。

名人題留,佳作倍出,雖然,不少作品對徐福描述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是徐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過去我們卻因其是文學、是傳說,並不是史實而被忽視。即惑只作一些佐證材料來加以引用,沒有能夠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發覺其更深的內涵。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唇齒相依。歷史上曾都透過各種形式,各民族之間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個個複合的政治文化聯體。

隋唐時期,是日本與我國交往的第一個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國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國也曾派遣過大量的迎送使節,兩國友人、僧侶、學者之間的交往,時常以徐福文化作為一種友誼的象徵而互相傳頌、讚賞。日本的弘順法師與我國的義楚和尚以談徐福傳說來頌揚中日人民的傳統友誼;日本天台宗僧圓載,來華留學約40年後回國,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為他餞行,曾寫有一首《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其中有:“無限屬城為裸國,幾多分界是澶洲”的詩句。也以徐福求仙事來揭示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無學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絕海來中國留學。明太祖知道後就在英武樓召見了他。談話間,明太祖問起日本熊野徐福廟古蹟,中津絕海法師即席作了一首《應制賦三山》絕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

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明太祖看到這首詩後,興致即起,當場步中津絕海詩韻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1402年,明惠帝派遣禪僧道彝天倫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師在日本碰到了中津絕海高僧,中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