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1 / 4)

小說:山漸青 作者:千頃寒

這事關係到大宋國策,本來是應先請示朝廷,但此離東京遙遠,一來一回快馬也要十多天,為防河西有變,這樣的時間是等不起的,然而正如許清所言,若幾人不先拿出初步的意見來,領兵主將到了河西,面對黃頭回紇以及青唐羌時,難免有些束手束腳。

河西走廊四面目前大致的情況是,隴右是青唐羌,玉門關西南面是黃頭回紇,正西面從蒲昌海到高昌、龜茲,這一帶是西州回回,北面是遼國的西北路招討司。

狄青介面道:“黃頭回鶻問題不大,量他也不敢在此時與我大宋為敵,到於西州回回,隔著一個蒲昌海,威脅也不大,唯一值得商榷的是青唐羌,唃廝羅的五萬大軍雖然整編了,但如何對待青唐一帶的吐蕃人,卻關係後今後青唐等地的長治久安,因此確實需要慎重才行。”

青唐等地的吐蕃人殺是不可能大開殺戒的,這不符合目前大宋的利益,但蘭州及青唐城(西寧)一帶若任由吐蕃人繼續在此生活,更是禍亂之源,吐蕃現在雖然分裂成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部落,但畢竟同根同源,他們很可能會聯絡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試圖重新控制青唐等地,剛去一個西夏,說不定大宋的又得把精力耗在吐蕃上。

許清對青唐羌的問題也曾仔細考慮過,但希望先聽聽種世衡和龐籍的看法,他們長期在邊關,更瞭解情況,不象朝中那大臣兩眼摸黑瞎比劃。

龐籍說道:“瓜州、沙州一帶,當年曹議金曾在此建立過以漢人為主政權,于闐亡於黑汗國後,部分于闐百姓也遷徙到玉門沙州一帶,雖然最終被西夏佔領了,但這些地方仍是以漢人為主,于闐百姓性也一向心慕我中原王朝,這些人歸附不難,關鍵還是青唐一帶,吐蕃人佔據青唐之地後,漢人基本被驅逐內遷完了,剩下的全是吐蕃人和羌人,非常不利於我大宋管治,鑑於此,下官的意思是建議朝廷大量遷民往青唐一帶。”

龐籍這話說得有些油滑,很對,但卻是戰後的事,基本與即將展開的軍事行動沒關係,因為,要想遷民總得先打下來再說。許清本來的意思是想詢問打的過程中,要不要對青唐一帶的吐蕃人清冼一遍,但這問題有些敏感,龐籍乾脆跨了過去,談起後續事宜來。

看出這個情形後,許清也沒有多作詢問,介面道:“不光將我大宋百姓遷往青唐,本帥的意思是,先將青唐一帶的吐蕃人全部內遷到陝西四路,這些年與西夏作戰,陝西四路破壞很嚴重,很多土地荒蕪,正好讓這些內遷的吐蕃人來耕作;

然後再讓朝廷將國內失地流民遷往青唐,青唐一帶地土肥沃,盛立五穀,讓內地無產百姓去耕種正為合適,這樣一來,還能將內遷的吐蕃人與高原上的吐蕃人隔絕,再多建學舍,以儒家教化,如此花二三十年之功,當可將這些內遷的吐蕃人徹底同化。”

種世衡撫須道:“許招討思慮周全,如此確是最好的辦法,下官附議。”

許清頷首,接著神色一正道:“本帥令,此次征討河西及青唐,由狄青任主將,率四萬騎軍先行,李承武為副將,率三萬步軍隨後,務必儘快掃平河西及隴右之地,四夷向來畏威不記恩,為了配合後續的遷民事宜,你們要打出我大宋軍威來,將其震懾得服服帖帖的,凡敢反抗及不聽號令者,殺!”

“末將得令!”狄青與李承武立即起身接令,大聲應喏!

既然與種世衡及龐籍的意見基本協調了,許清接著說道:“事不宜遲,就請龐經略執筆,咱們幾人聯名給朝廷上道遷民奏章,力求儘快在朝廷上透過,否則等戰事平息下來,我大軍一但撤回,到時再遷民恐怕會有叛亂。”

等龐籍就案書寫時,種世衡又說道:“許招討,如何安置河套地區的党項人朝廷可曾有預案?”

這事在決定伐夏時,許清就曾提出過方案,趙禎也曾招集范仲淹等重臣商議過,最終也同意了將半數党項人遷往荊湖之地,目前長江南面半數還是蠻荒之地,就將這些党項人遷過去開發湖南(洞庭湖之南)好了。正真的党項人不過幾十萬,經此滅國大戰,其中還有青唐軍的大力清洗,現在餘下不過半數,遷徙起來倒便利了許多。

許清將朝廷的決定說了出來,種世衡道:“如此甚好,將党項貴戚及大部分富戶遷過大江,再大量遷民到河套來,對剩下的一部分黨項人也大力同化,如此可保河套地區安定了。”

幾人聯名發出奏章後,狄青領著四萬騎兵立即呼嘯而去,李承武帶著三萬步兵及兩萬民夫緊隨於後,前往收復河西走廊。

而許清這邊集兵十三萬,開始對西夏最後的兩個據點進行猛攻,在火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