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他的座師一樣,李承武又能怎麼樣?接著鬱悶唄!
感謝超低溫液體、閒雲千里兩位老朋友的月票支援!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大遷徙
這次河套地區將會有五十萬党項人被遷往荊湖南路,而大宋預計分三年,將二百萬以上失地農人遷入河套地區,將這裡徹底變成漢人的天下。
這五十萬党項人也分三批遷徙,但會在六月底完成,能留在河套地區的党項人都是些老弱,此如一來,就算是讓李元昊再回來,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了。
幾個月要完成這麼大的遷徙,準備工作有很多不到之處,而且這些党項人都是‘淨身’出戶的,除了隨身的衣裳,其它的都留著吧,馬上遷來的的大宋百姓會用得著。
估計會有一部分黨項人無法完成他們的南行之旅,但這能怪誰呢?他們現在的身份還是戰俘,只有能走到目的地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大宋子民,才能得到子民的待遇。
每一次所謂的民族融合,從來沒有文質彬彬的,向來都是血淚相隨,不受些苦難,他們就不會明白恩惠來之不易,他們還是會象李元昊時期一樣,崇尚‘拿來主義’。
而青唐羌的遷徙就文明瞭許多,他們可以帶走自己的帳蓬和家當,帶去吧,反正你們也是大宋百姓了!全去陝西四路安家吧!那裡已經在大力興建學舍,從內地調來了許多知識淵博的老學究,你們一去就有學可上了,將來也好做個文明人,努力點的話,一樣可以考進士,到東京去當官。
整個青唐地區的遷徙人口在二十萬左右,由於他們可以帶走自己的家當,進展比河套地區慢得多,而且朝廷還得組織人去收購他們的牛羊,畢竟陝西四路適合放牧的地方不多,他們到陝西四路後,大多是要轉為農耕民的。
明瞭許多,但那也只是相對於河套地區的党項人,若是有青唐羌不願遷,也無妨,軍隊會找個山青水秀的山頭,讓你們集體居住,每人劃給三尺黃土。
現在二十萬大軍還處於許清節制之下,這些事他做得異常強硬,與其將來讓這些地區不斷的叛亂流血,還不如現在將該流的血都流光了,也好為未來子孫後代營造成一個安定的環境。
新併入的領土也被重新劃分一了回,河套地區被劃分為兩個路,一銀夏路,路治定在夏州,轄定難五州這片區域。二賀寧路,路治定在寧州,轄賀蘭山周邊各城,如靜州、靈州、定州等,寧州就是興慶府,趙禎將之改為寧州,取和平安寧之意。
河西地區也被劃分一兩路,一甘涼路,路治設在蘭州,轄涼、甘、會等州;二安西路,路治設在瓜州,轄肅、沙二州及原西夏弱水北面的黑水鎮燕軍司、原黃頭回鶻的柴達木盆地。
青唐地區分兩路,一河湟路,路治設在西寧州(原青唐城),轄河、湟、廓三州及積石軍;二熙河路,路治設在熙州(臨洮),轄洮、岷、鞏等州。
如此一來,大宋就突然多了六路,由原來的增加到二十四路,國土面積也增加了三分之一。分流出幾百萬失地百姓不成問題,這就大大緩解了國內土地兼併問題。
寧州府衙。
那啥?李元昊用西夏文寫的‘開封府’匾額,被許清讓人取下劈柴煮飯了,換上了一塊嶄新的‘寧州府’匾額,傳說是許大招討親自題寫的,真個是筆走龍蛇,氣象萬千,令人驚歎不已,至少伐夏的禁軍都是這麼認為的,呵呵,快樂崇拜!這就是快樂崇拜!
反正只是要許招討使寫的,肯定就是好的,誰敢說不好?在山青水秀處劃你三尺黃土!要不?
荊六郎每天進出衙門,抬頭仰望匾額時更是感嘆連連,若不是匾額掛得高,他夠不著,估計每天會上去親一回;因為,傳說許招討題寫匾額時,是荊六郎磨墨的!真個是,此樂何極!望此匾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侯爺,您說陛下將河套地區劃分兩路,還特意將興慶府改為寧州,如今這兩路一個路治是夏州,一個是寧州,陛下是不是認為河套地區是侯爺你打下來的,所以兩路路治分別叫夏、寧,暗示是夏寧侯收復的。”趁著種世衡他們還沒到,嘴碎的荊六郎又開始嘮叨起來。
“你念錯了,應該反過來唸!”許清無聊的喝著茶,懶洋洋地說道。
“夏寧,寧夏?侯爺是說應該念寧夏?”
“我怎麼知道,反正我覺得應該是這麼念,總之扯不到我身上,你若是真想知道,回京後你自己去問陛下得了!”
荊六郎頓時‘頹廢’下來,去找皇帝問這個問題,似乎有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