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少國土,而是看你控制了多少戰略據點,控制住一個戰略據點,那麼四周的大片土地就自然而然的在你控制之下。
遼國國土面積雖然寬廣,但其重心都集中在東南兩面,這就註定了他必須在此與我大宋死戰,還有一點,遼國國內各民族組成複雜,而契丹人對這些部族一向打壓極嚴,一但遼國初戰不利,同時我大宋加一些利誘,這些部族就很容易倒向我大宋,讓遼國形成四處起火的形勢,所以,對我大宋來說,只要取得第一階段的勝利,遼國也就沒可怕的了。”
趙禎聽得頻頻頷首道子澄似乎還忽略了一點,遼國有半數百姓是我中原漢人,若我大宋王師到達,這些百姓想來是樂意歸附的。”
許清不想打擊他的熱情,但也不能讓他盲目樂觀,道陛下,遼國漢民雖然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還保留著中原百姓的生活習性,若我大宋能取勝,這些漢人百姓自然認同我大宋,最好治理的;
但他們畢竟淪陷異族太久了,一代代下來,他們在意識上基本已經認同了遼國的統治,而且自遼太后蕭燕執掌遼國以來,對這些漢人百姓很不,所以,咱們想讓這些遼國漢民主動來投,對大宋王師夾道歡迎是不現實的,我漢人千百年來早已形成一個特質,只要他認同了你,那他就是最忠誠的,不把他們逼得活不下去,他們就不會反叛你的統治。
所以,臣方才沒有提到這部分遼國漢人,反而提遼國其它少數部族,就是因為這些少數部族對誰都不會十分忠誠,他們看重的只是部族的利益,只要投靠我大宋對他們有利,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投,這樣的部族只要我大宋取得第一階段的勝利,利誘他們投絕對不難。”
“子澄所說的第一階段勝利是指?”
“燕雲十六州”
“等等,與遼國一場大仗肯定是要打了,但這仗打到程度卻是值得斟酌的,遼國畢竟太大了,想象西夏一樣,一次滅掉,朕認為不太現實……”
“陛下”
許清的聲音突然提高,被他打斷的趙禎怔了一下,這雖然不禮貌,但這是大宋朝,皇帝是趙禎,這樣的事對趙禎來是就象家常便飯,那些言官幾乎人人都敢往他臉上噴口水,所以他倒也沒有多在意,只是怔怔地看著許清,等他說下去。
“陛下,仗還沒打,咱們不能先給套個枷鎖,戰前咱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滅遼咱們也要作好這樣的準備,至於仗打到程度,那得打過之後,再根據戰場形勢以及自身能力極限來決定,絕對不能在還沒進軍之前就給劃定界限,這是兵家大忌;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說不定遼國在第一階段失敗後,亂成一團,若是我軍乘勝追擊就能將之一舉滅掉,然而前方將領戰前卻得了陛下的旨令,只准打到地方為止,那就失了彩虹難逢的良機,等將領把這些情況上報到東京,朝廷再行作出調整,恐怕遼國已經重新整好亂局,有了回身再戰的能力。
所以,陛下一定要有這樣的決心,這場仗不打則已,一打咱們的目標就只有一個,滅遼”
許清的口氣十分堅定,一副不容置疑的樣子,讓直趙禎彷彿又看到了那個指揮著三軍,奮擊千里的伐夏主帥,心裡大感欣慰,這段,許清在朝堂上老是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樣,與他之前的表現差得太遠,趙禎一直擔心他是不是拋不開心裡的陰影,從此沉淪下去
“子澄言之有理,是朕疏忽了,子澄認為何時發動對遼作戰最為合適?”
許清是平夏主帥,這個問題真算起來,整個朝庭沒有人比他更有發言權了,趙禎私下先問他這不足為怪。
“越快越好,首先平夏大勝的餘威尤在,軍中士氣可用,再則朝中改制初定,內部反對的聲音也是最少的時候,再個遼國已對我大宋起了戒備之心,不能給遼國更多的準備;
如陛下所說,遼國國土遼闊,而且適合騎兵作戰,所以伐遼當以騎兵為主,明年,我大宋當有不少於十五萬騎兵,足矣騎兵成軍之日,臣認為就是伐遼最好的時機。”
大宋伐夏前原有五萬多騎兵,伐夏之後得到大量戰馬,立即決定將騎兵建制增加到二十萬,戰馬是現成的,錢糧更不是問題,大宋這回對所有的党項貴戚富戶實行的都是抄家式的掠奪,他們的所有都被劃歸朝廷,而他們則全部被充作戰俘遷往荊湖南路,就是能留在河套的党項人,大部分才產也都剝奪,只能成為佃農、或幫遷去的大宋百姓放牧為生。
大宋國庫因此純盈利接近一億貫
為了快速成軍,兵源的選擇上放鬆了一定限制,原來的青唐吐蕃、河套漢人、回鶻人、羌人都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