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最為雄厚的冀州,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不要以為這個舉動是為了歷練袁譚,仔細看看他到了青州以後的境遇吧,根據《九州春秋》所載: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
這裡就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袁譚去青州說好聽一些是歷練,其實就是流放,連個名分都沒有,而且實際領土面積也是少的可憐,這樣一來,他對袁尚的威脅也就大大減小了。
袁譚的鬱悶可想而知,但是他也不甘心就此受戮,既然已經被驅逐了,那就抓住這個機會好好擴充自己實力,再與袁尚一爭高下吧,正好,曹操也給了他一個青州刺史的名分,不妨利用一下青州軍閥實力薄弱的優勢,於是,才有了“北排田楷,東攻孔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不過很遺憾,棋差一招,袁譚玩心機還是玩不過他的父親,你終究還是被驅逐了啊,袁紹死後,快馬加鞭還是慢了一步,被袁尚近水樓臺,只好自封為車騎將軍,聊以*了。
這是後話,袁紹這段時間沒有閒著,剿滅公孫瓚,掃清外患,資產重組,確定袁尚的優勢地位,安定內部軍心,一系列的舉措都在表明——他要對自己的終極目標,曹操下手了。
但是,袁紹真的準備好了嗎?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2—07:袁紹也沒有閒著(7)
首先,袁紹和曹操這一戰實在是不可避免了,中原的一片混戰之後,這兩大勢力脫穎而出,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啊,即使袁紹不出兵,有一天翅膀硬了,曹操也會主動出擊的,都長大了,再也不是小時候嬉笑怒罵的玩伴了。
看看這兩位的兼併步伐吧,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年,剿滅呂布和袁術,從而控制了徐州、兗州、豫州,也就是說,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地區姓曹了。
袁紹呢?在建安三年剿滅公孫瓚以後,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姓袁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沿黃河下游的南北對峙局面。
而目前的總體實力來看,袁紹佔優,那麼袁紹採取先發制人,曹操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戰略方針確立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建安四年,袁紹感覺安排的差不多了,集中了四州主力——十萬精銳步兵和10000名精銳騎兵南下攻打許昌。
轟轟烈烈的官渡大戰一觸即發了。
但是,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沮授和田豐兩個人又蹦了出來唱反調,認為時機拿捏得不好。
沮授的理論是,歷年以來,袁紹一直在打仗,弄得百姓疲憊,國庫沒有太多的積蓄,真的要打的話,應該進屯黎陽,好好經營河南,休養生息之後,派出小股精銳騎兵出擊騷擾曹操,讓他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無法安心發展,我們呢,以逸待勞,不出三年,基本上就可以拿下了。
但是袁紹不聽,是他實在是等不及了,而且沮授的話實在是過於理論化,曹操是白痴啊,就這麼被你玩弄於股掌之上?你發展人家不也是發展嗎?
而且袁紹即使嘴上不承認,心裡也是預設的,那就是玩政治,玩發展經濟,他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必須趁著現在自己有軍事優勢的時候先下手為強,否則的話,被拖垮的是就是自己了。
那麼袁紹的這個軍事優勢有多少呢?有是肯定的了,不過沒有那麼大的差距,小說中說曹操軍隊只有70000,袁紹有700000,十倍的差距,但是這些都是一面之詞,完全是為了增加娛樂性,吸引眼球而已。
曹操的軍隊數量被誇大了不少,除卻鎮守各地的兵力,真正可以用在官渡戰場上的機動兵力不會超過30000人,而袁紹的兵力則是誇大的更加明顯——大概是為了凸顯袁紹的愚蠢以及曹操的高明吧,所以,拼命的吹噓袁紹的兵力只是為了給後來的慘敗製造噱頭和鋪墊而已。
那麼袁紹究竟可以集中多少機動兵力呢?史料記載中有兩組資料,一個是正史記載,也就是前面列舉的100000步兵和10000騎兵,還有一組資料是世語中提供的:50000步兵和8000騎兵。
這可就縮水不少了,哪個是真的呢?
曹操曾經和屬下談論過這件事:按照冀州的戶籍人口普查,可以集中的兵役人口當在300000,這還只是冀州的,再加上另外三州呢?
不過,戶口這個東西很多時候做不得數,而且沮授已經說了,連年征戰,戶口已經大減,曹操那個書面資料不足以說明冀州的真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