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都不需要掩飾什麼了,孫權大手一揮,對“謀反”的沈友處以極刑。
不論是孫權的找茬還是沈友的倔強回答,都是因為知道誰都無法容忍對方了,矛盾已經無法調和,索性來個瞭解吧!沈友死的痛快,沒有違背自己的意志,孫權也是找到了臺階,有藉口除掉沈友。
這一年,沈友才29歲,三十這道坎終於沒有邁過,再次驗證了天才都是短命的,不過不孤單,孔融和禰衡都在陪著他呢。
不過,相比之下,沈友死就是死了,痛快,也沒有什麼牽掛,還有一干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孫權這個主子不是那麼好伺候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沒有痛快只有痛苦——下一個倒黴的就是虞翻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6—09:臨危上位的孫權(5)
和沈友的年輕氣盛,沒有後臺,並且心思不在江東不同,虞翻無論是資歷還是忠誠度,抑或能力,都是應該屬於孫權倚重的人才,不過,最後還是落魄半生,處處受到排擠,最後老死邊地,也算是一個政治悲劇了。
首先,虞翻資格老,前面說了,王朗倒黴之後,孫策把他放在自己身邊,鞍前馬後的,出謀劃策不少,算是盡心竭力了。
要知道,可以被孫策看重的話,水平肯定是有的,出任富春長期間,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地方上不少人都想前去赴喪,以表示自己對老大的沉痛悼念,順便表現一下自己多麼忠心。
不過虞翻拒絕了,在他看來,這裡的老百姓比較刁蠻,還沒有徵服他們的心,一旦忙著伺候孫策的身後事,甚至不遠萬里的跑回去,那麼這裡發生民變是太有可能了,於是,在他的帶動下“因留制服行喪”,而屬下諸縣紛紛效仿,地方才得以保證安寧,沒有因為領導人的暴亡出現什麼*現象。
由此可見,虞翻是一個理智大於情感的人,而且很夠忠心,後來曹操藉著大漢王室的名義徵他為侍御史,甚至“為司空闢”,都是不好使,人家虞翻就是不去,鐵了心為孫氏效命。
但是虞翻這個人有點太直了,好幾次直言犯上,弄得孫權感覺很沒有面子,,老大感覺不滿意,屬下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再加上虞翻和自己有過節(連老大都敢頂嘴何況是這般小人了?不過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可以得罪小人啊),於是紛紛跑到孫權那裡去誹謗虞翻,終於,被孫權找個藉口貶低到外面,“坐徙丹陽涇縣”。
不過,虞翻並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就對孫權產生什麼不滿,還是盡心竭力的幫助孫權,出謀劃策,後來關羽荊州兵敗,關鍵原因之一就是糜芳的臨陣倒戈,而糜芳,就是由虞翻勸降的。
立功歸立功,虞翻的臭脾氣還沒有改,就說那個糜芳吧?是你勸降的吧?但是投降之後,最看不起糜芳的就是這個虞翻了,有一次虞翻坐船出行,遇到了糜芳,糜芳的下人就說這是糜將軍的船,讓一下。
結果虞翻大怒:媽的!忠臣不事二主,你連丟兩座城池,還有臉說自己是將軍嗎?!還不快滾?!
糜芳被人說到痛處,心中羞愧,就自己閃人了。
第二次,虞翻路過糜芳的營地(怎麼又碰上了?估計虞翻是故意的,要去羞辱糜芳的吧?這就有點不厚道了,還不是被你忽悠了?),糜芳的營地大門緊閉,虞翻無法通行,於是又是破口大罵:我靠!該守住關門的地方門戶大開,不該關上的大門反倒關上了,這叫做什麼事啊?!
不用說了,糜芳再次慚愧不已。
其實虞翻針對的是糜芳一點小問題,說是找茬並不為過,但是體現了這個人眼裡揉不得沙子,看見不爽的就一定要說,根本就藏不住。
有一次孫權舉行酒會,虞翻就又不給面子了,那是在酒過三巡之後,孫權的狀態不錯,起來挨個敬,要打個通關,到了虞翻這裡的時候,虞翻立刻倒地不起——那個時候沒有凳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這廝就是滿地打滾,嘔吐不止,一副根本就喝不下去的樣子。
為了不讓氣氛過於尷尬,孫權就饒了過去,結果,你倒是接著裝也行啊,孫權前腳剛走,虞翻馬上就坐了起來,接著喝酒吃肉,這就是不給老大面子了,孫權的火氣騰的就冒出來了,拔起劍來就要砍虞翻——由此可見,孫權也是性情中人,喝高了管不住自己,也可以看出平日裡忍了很久。
好在虞翻朝中還是有幾個人的,別人或者說不敢勸諫,或者說是想看好戲,都不說話,唯有大司農劉基站出來,死死抱住孫權的大腿,說道:大王,曹操因為妄殺名士結果招來了天下的非議,您可不要學習他啊!
對啊,孫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