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後,太史慈並沒有因為牛比的單挑一戰在劉繇那裡有什麼好印象,畢竟這個時候的孫策還是一個孩子,贏一個孩子有什麼值得誇讚的?更何況你還沒有贏啊!
所以,太史慈繼續不被重用,放著一個牛人不作為,劉繇後來的潰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過太史慈很仗義,沒有因為劉繇的輕視他就舍之而去,而是跟著跑路,甚至在袁術騷擾孫策的時候主動響應,佔據了以涇縣為核心的六座縣城作為抵抗孫策入侵的據點。
這就有點自己當老大的意思了,估計是對劉繇失望了,想獨樹一幟看看效果怎麼樣。
只是可惜,軍隊的素質太差,城池的防禦體系等於零,說是縣城,其實就和村落差不多,所以,根本就無法抵擋住孫家軍的鐵蹄,所謂的盟友山越更是連面都沒有露出來。
螳臂當車,太史慈混亂之中沒有跑出去,當了孫策的俘虜,孫策很高興,,有種後來諸葛亮看著姜維前來投降的感覺,忙不迭的上去鬆綁,一邊鬆綁還一邊問:怎麼樣?我仁義吧?對了,如果當初在神亭被你俘虜的話,你還會這樣嗎?會放了我嗎?
鬼知道!
這是太史慈的回答,很牛逼,意思是放不放你我說的不算,看劉繇的意思,劉繇怎麼會放了你呢?你死定了!
孫策一聽不但不生氣,反而更加高興了,人才啊,在他看來,凡是有脾氣的基本上都有點本事,任我宰割的情況下還如此不怕死,當真是沒有白器重他。於是就拜他為門下督。
太史慈也是吃軟不吃硬的,大抵上英雄好漢都是這樣子,否則的話宋江也不會有那麼多空子鑽。
不過這不代表太史慈就真的一心跟隨孫策了,這麼容易倒戈的話當初早就跟孔融或者劉備跑了。
孫策也知道,要想真正降服太史慈還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沒有多久,這個機會就來了,躲在豫章的劉繇掛掉了,樹倒猢猻不散,還有10000多人變成了無頭蒼蠅——估計是公務員當慣了回家種地不甘心,於是就抱團等著被人收編,誰說散戶沒有力量?今天的股市如果團結一點的話也不至於如此不堪啊,當然了,關鍵看有沒有人救市。
救市的人來了,就是太史慈,他主動向孫策請纓,前去收編這支部隊用來壯大孫家軍。
難道真的是二人相互信任嗎?未必,也許更有可能的是一種雙向選擇。
太史慈是在考驗孫策,看他究竟有沒有當稱職的老大的氣量;
孫策也在考驗太史慈,究竟值不值得自己去重用,去強推。
於是,孫策同意了太史慈的計劃,表面看,很冒險,其實做出這種選擇也是一種必然,這種事成了,多了10000兄弟和一個死心塌地為自己賣命的下屬,敗了?少了一個離心離德的人,都比硬留下好。
結果呢?不言而喻,太史慈按照約定在60日內把這10000人拿下回來複命,並且認準了跟隨孫策。
這次考試,孫策打了滿分,而且連附加題都做了出來,袁術的如意算盤落空之後也就對他沒有什麼羈絆了,而等到孫策把要擺平的基本擺平之後,袁術也掛掉了,這就面臨著如何接受袁術餘部的問題了,畢竟那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不要浪費嘛。
15—18:孫策的升級考試(9)
袁術死後,作為餘黨的楊弘和張勳勢力比較大一些,手下有大約10000多兄弟,但是,這兩個人沒有獨樹一幟當老大的氣魄,也不想遭那份洋罪,找個不錯的老大給人家當打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年曾經跟孫策共事過,比較佩服這個年輕人,現在又在江東闖下一片天地,於是,兩人商議一下,決定率領部隊前去投奔,混口飯吃。
孫策當然是來者不拒了,不過,不光是他有興趣,虎視眈眈的人大有人在——這個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廬江太守劉勳,這小子有野心,一直惦記著袁術的銀行存款,一看大部隊浩浩蕩蕩的過來了,立刻發動軍隊進攻,而楊弘等人根本就沒有準備,結果全體被俘。
得到了這10000多人的劉勳腰桿立馬硬氣起來,按照滾雪球的效應,引來了不少人的注意和投靠,這年頭,牆頭草多的去了,袁術的另一支餘黨袁胤就扛著袁術的棺材屁顛屁顛的跑了過來,一過來又是拖家帶口的幾千兄弟。
看看劉勳的翅膀太硬,孫策就不想和他來硬的了,於是假裝和他達成了戰略同盟,這樣也不妨礙自己穩固江東的局勢。
劉勳忙不迭的同意了,在實力增強的情況下還不敢和孫策撕破臉完全是因為他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