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的,只不過那已經是15年以後的事情了,物是人非,所以,以後再講,而眼下,孫權的攻勢偃旗息鼓了,曹操又冒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次濡須口戰役,一次雷聲大雨點小的水戰。
28—19:三國亂戰埋下了伏筆
曹操的這次組織的大規模“會戰”真的是很及時,等到張遼已經打掃戰場完畢了才姍姍出現。
這個時候已經是建安二十一年冬天了。
當他看到張遼和孫權血拼的戰場之後,不禁是感慨頗多。
感動?震撼?
有一點。
恐怕更多的是有一些心驚肉跳吧,大難不死啊,孫權居然組織了這樣的一起攻勢,一旦自己選錯了守備司令,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那都是不好說的,畢竟劉備那一頭已經讓他很鬧心了,這邊再出些什麼亂子,自己半生打造出來的基業可就有毀於一旦的危險了。
所以,審查過戰場之後,曹操所作出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增加防守兵力,增加相應的防禦措施,擴大防守面積,以表示自己並沒有把這一帶做出戰略放棄的意思。
這一舉動,也證明了所謂的神機妙算什麼的,實在是有點不令人信服,合肥戰場上所發生的一切,實在是出乎了他的意料,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種補救,一種隱晦的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在這之後,曹操就展開了對孫權的第二次濡須口戰役,有點平淡無味,也佔了一些便宜,逼得孫權退軍,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孫權的退卻有點不想和曹操硬拼的意思,如果真的想打的話,曹操還是佔不了什麼便宜。
真要說收穫的話,有兩個。
一個是字面上的盈利,怎麼說也把孫權帳下的一員猛將董襲給弄死了,至於董襲的敗亡,在悲壯的後面還有一點搞笑,那就是他是戰船覆沒,淹死的——作為一員堂堂水軍統領,居然會淹死,即便如何強調那一次不佔什麼天時,可是,還是有一點誇張,難怪《曹操傳》中專門把這件事挑出來惡搞一下。
對於董襲的戰死,孫權很傷心,就和不久以前陳武戰死沙場一樣令他難受,不過這也不是什麼致命因素,畢竟呂蒙還在,魯肅還在,陸遜小荷初露尖尖角,甘寧一般猛人依舊活躍在第一線上,何況還有一個超級變態能活的丁奉將軍(這傢伙一直挺到了劉禪舉白旗)?
所以,真正對曹操有利的在於第二點:孫權對自己已經處於半繳械的心理狀態了。
赤壁,是兩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孫權的和自己敵對是被逼出來的,從那之後,曹操明白了,這傢伙的自保能力和意識都很強。
圍繞著周瑜和曹仁之間展開的荊州首府爭奪戰拉鋸了很長時間,最後以周瑜的勝出而宣告結束,這也可以看作是孫權的一種自保意識,畢竟,荊州對於他而言的重要性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在這之後,連連得勝的孫權有點飄飄然了,也許自己真的已經很強了?強大到曹操這樣的敵人都不敢小視的地步了?
曹操也很給面子,第一次濡須口之戰以這位奸雄的再度失敗告終,於是,孫權那不多見的侵略擴張野心被徹底的激發出來,對江西境內的侵發,佔據皖城,虎視眈眈合肥都是最好的說明,而一連串的軍事勝利無疑也助長了他的軍事信心——如果不是因為和劉備扯皮,合肥之戰的時間表還是要大大提前的。
但是,也正是這一次,孫權可以說是完敗,雖說他是全身而退,再然後,濡須口的第二次戰役又讓自己吃了點苦頭。
於是,那不多的野心被迅速打擊回去了。
最好的明證就是:第二年,孫權就向曹操稱臣了,並且要求聯姻——稱臣當然是有條件的了,那就是我江東的地盤絕對不允許你染指,在這個基礎上,我服軟,預設你曹操的領袖地位。
曹操當然會欣然接受了,反正也公佈下來,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也是好事,順水人情嘛。
倒不是說兩家真的和好了,劉備和孫權還是盟友呢,還不是兵戎相見了?審時度勢的妥協,達成共識,這就是政治。
所以,以後雖然還會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像濡須口和合肥戰役這樣的大製作基本上沒有了,雖有硝煙,還不至於瀰漫。
對於孫權來說,算是一種無奈之舉吧,本來也是兩線並進的,既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野心,又想拿下荊州,結果分別吃癟,權衡利弊,壓制曹操有點痴人說夢,但是,在荊州問題上做一些文章還是沒有問題的吧?
這是對孫權來講,對於劉備則不是什麼好事了,他和曹操是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