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劉璋,一塌糊塗的劉璋,再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割據勢力吧,就是張魯,作為321工程中的“2”,張魯和劉璋之間的恩恩怨怨以及張魯的處事風格,都對三足鼎立的三分局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2—14:米賊張魯的發跡之路
作為三國時代混跡舞臺時間較長的張魯,他的政權真算得上是奇葩了,很有特色的一支。
怎麼奇特呢?四個字可以概括——政教合一。
五斗米教是大家都知道的,張魯也算是家學淵源,祖父張陵客居蜀期間,學道之後,又“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凡是跟著他混的的道眾都要出五斗米,這也就是五斗米教的名稱的來歷,後人,或者說是當時的排斥這一教眾教派的就叫他們“米賊”。
張陵死後,他的兒子張衡接過了大旗。
張魯已經是第三代了。
也正是從張魯開始,五斗米教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張魯的發跡,就是前面所講的,和張魯沆瀣一氣,劉焉以張魯為督義司馬,再派出了自己的屬下別部司馬張修暗中支援,擊殺了朝廷委派的漢中太守蘇固(要不怎麼說當年的太守一職別看是很風光,但是,其實是一個高危職業),而後,野心不小的張魯又幹掉了張修,奪下他的人馬,自己在漢中當起了土霸王,也就是說,張魯的桀驁不馴早在劉焉時代就埋下了伏筆,不過劉焉比較縱容他,一方面有張魯的老孃在自己的手中,相信張魯不會掀起太大的風浪,只不過是漢中嘛,隨便,正好有一個擋箭牌。
但是,到了劉璋的時候,倆人徹底反目了,不過,張魯在漢中的羽翼已經豐滿,沒了劉璋,反而少了一分羈絆,行事起來更是肆無忌憚。
這段時間內,張魯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五斗米教的經營上,自己號稱“師君”,剛來報名的教徒和信徒被稱為“鬼卒”,修行了一段時間,已經著了道的被稱為“祭酒”,都是各有部曲,構成了中層幹部階層,其中一些祭酒,能力比較強,隊伍的規模發展的也是不錯的,就被稱為“治頭大祭酒”,這就算是張魯的心腹和左膀右臂了。
在具體的管理上,或者說是教義的規定,還是很積極向上的,誠信不欺詐是根本,所以,絕少有有毒的大米啦,有毒的食用油啦還有就是小孩子不會因為奶粉而腎結石的現象發生,這算是德治了,張魯對境內管轄人民的刑法懲戒也不是很嚴厲,而是很溫仁寬厚,犯法的,如果罪過不是很大,就原諒,三次以後,才動用刑罰,看來張魯是在用實際行動證明“性本惡”純屬謬誤。
對自己人好,對外人也是不錯,各個祭酒們都在自己的統治內建造義舍,裡面有免費的米飯和肉類,這些東西都是免費讓路過的窮苦人充飢。
這就帶有免費自助餐,也就是大鍋飯性質了,很有樸素共產主義意味,大家都知道建國初期的人民公社是怎麼破產的,就是因為使勁吃給吃破產的,2000年後的都沒有這個覺悟,那麼在2000年前怎麼辦?沒有關係,張魯說了,“若過多,鬼道輒病之”,也就是說如果你佔便宜吃的太多的話,我們教就會有鬼神做主來懲罰你。
雖然,這些政策都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是,張魯還是成功了,獨樹一幟的理念讓他在那個極端的環境中迅速的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援,為什麼說是政教合一呢?“不置長史,皆以祭酒為治”,根本就沒有那些所謂的地方行政長官,而是由教派中的祭酒們插手地方管理。
在這種模式下,張魯渾水摸魚成功了,“雄踞巴、漢垂三十年”,只是,張魯的這種管理模式根本就無法幫助他問鼎中原,畢竟,這樣的環境下,軍隊有無多少戰鬥力,財政有無支援長期軍國戰爭,都是一個問題。
不過,張魯有自知之明,他沒有太多的想法,只不過是想在這裡待著,衣食無憂而已,所以,對於這個沒有野心的人,朝廷也沒有太多的行政干涉,當然了,主要是此時的曹操太忙,還騰不出手來征伐,所以,安撫性的封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按時交稅就可以了。
張魯同意了,他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後來,老百姓在當地挖出了玉印,於是,祭酒們就攛掇張魯自稱漢寧王(玉印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埋下去的),好在功曹巴西人閻圃勸諫,希望張魯不被槍打出頭鳥,惹禍上身,張魯也就同意,維持目前這個狀態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劉璋還是張魯,他們的野心和慾望都是侷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都還算是不錯的人,只是可惜,這個年代不是好人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