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完全不像是勢如水火的敵人。
於是,矛盾,就出來了,然後呢,曹操又假裝同意了停火協議,只不過同時又讓馬超看到了自己寄給老韓同學的一封信,那封信塗抹的一塌糊塗,許多地方語焉不詳,你說,並非鐵板一塊的馬超與韓遂能不心生齷齪嗎?就等著看好戲吧。
當馬超和韓遂之間猜忌的分崩離析之後,曹操出手了,曾經的不可一世的十萬聯軍成了烏合之眾,會戰的時候,曹操先以一小部分軍隊出面當炮灰,吸引敵人的注意——這就類似於阻擊部隊,然後,在打得差不多的情況下,曹操忽然派出自己的精銳騎兵虎豹騎從兩翼殺出,結果,馬超軍團猝不及防,一戰擊潰,韓遂再也蹦躂不起來了,龜縮到了涼州,至於馬玩之流更是被各個擊破,程宜和李堪當場被斬殺,楊秋命大一些,跑回了安定,而後接受了招安。
勝利,看上去似乎完全是幕僚賈詡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不過實際上也是馬超自己露出了致命的敗招,這就是所謂的十路聯軍,後來曹操就這樣跟屬下說:我最盼望看到的場面就是西涼軍團傾巢而出,因為關中之地離咱們的統治中心太過遙遠,而且地勢險要,如果這幫人在各自的領地內負隅頑抗,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孤軍深入險境,運氣好的話也是需要兩三年的功夫才可以擺平他們,現如今,馬超卻是糾集在一起脫離了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和咱們打對攻,人雖然多,不過卻是互相之間很難做到真正信服,一盤散沙而已,我們是完全有把握一戰搞定的——“今皆來集,其觽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雖然說是事後才說的這番話,但是,這股西涼大軍確實是只在理論上威懾到了赤壁新敗的曹軍,所以,也不為過。
不過,這不代表西北戰事就此畫上句號了。
因為馬超還活著。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這是曹操說的話,第一次直接對話雖然是曹操勝利了,不過馬超還活著,他的武勇,他在西北羌族部落中的巨大影響力,還有他的個性,都決定了以後還會捲土重來的。
果不其然,當曹操忙著平定內部的政治糾紛的時候,前腳剛走,馬超後腳就跟了進來。
沒有了韓遂這樣的添亂的傢伙,馬超這一次折騰的時間更長了。
23—04:鏖兵在西北荒原(4)
沒有把馬超置於死地,很多人都看出這是在養虎為患了,比如那個楊阜,當時就對曹操說道:馬超人品雖然不咋地(這是見人見智和政治立場的問題,不要衝我噴口水,我是中立態度),不過作戰勇猛,很有英布那樣的能力(劉邦手下的一員猛將,開國的異姓王之一),況且他在胡人部落中擁有很高的威望,這一次沒有乾死他,您還走了,如果不嚴加防範的話,他一定會捲土重來的,到時候估計曾經搞定的隴上諸郡都要成了他馬超的地盤了——“非國家之有也”。
楊阜磨嘰磨嘰說了一大堆,其實中心意思就是曹操不要馬上走,就算是走了,也要把馬超給徹底搞定再走,而不是僅僅搞定他的家人(“詔收滅超家屬”,馬超的直系本家終於步了馬鐵還有馬休的後塵)。
但是,曹操還是走了。
為什麼走呢?
馬超傳裡面沒有說明,曹操的本紀裡面也沒有拿出來特意說一下,不過理解萬歲,這段時間曹操也沒有閒著:
建安十六年冬十月,馬超的聯軍已經被擊潰了,於是,曹操繼續進攻,馬超是經安定跑到了涼州,楊秋呢?費了半天勁跑到了這裡,再也跑不動了,也不想跑了,於是,直接繳械投降,曹操對他也是不錯,保留了他的爵位,讓他接著管理部眾,算是做了一個表率,當然了,多說一句,楊秋的結局不錯,比許攸還有張繡們好很多,黃初年間升遷為討寇將軍,封侯,壽終正寢。
收拾完楊秋,擺平了安定,曹操就班師了,留下了夏侯淵屯兵於長安。這時候已經是十二月份了。
難道是忙著回家過年嗎?當然不是了,看看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七年春正月吧,曹操回到鄴城之後,漢獻帝的封賞就到了——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這可以說是代表著最高榮譽了,檔次比後來大清朝賞下屬穿黃馬褂以及騎馬把紫禁城當商業街逛蕩還要高,都說曹操佔天時,什麼叫天時?這就叫做天時,是相對於武力來說,這種震懾的效果更好一些,“以德服人”,“武戲文唱”嘛,中國人,信這個,而曹操或者說是曹操這一類人,以及他們的背後的經濟人公司就是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