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的傾向。
而這,也導致了張昭的仕途不順,孫策託孤重臣啊,孫權和張昭的關係定位相當於劉禪和諸葛亮,但是,在丞相人選問題上卻徹底的暴露了二人的不和諧關係,自從孫權成為吳王,設定百官之首丞相一職之後,張昭連續兩次以100%得票率作為唯一人選放在孫權的案頭,但是最後都被孫權給一票否決了。
而孫權稱帝之後,張昭基本上就處於退休狀態,練練書法,寫寫*,種花養狗什麼的。
無需多說。
如果說孫權和張昭之間有點私人恩怨夾雜在內的話,那麼他和顧雍還有陸遜等人的激烈衝突就更顯得有代表性了——尤其是在他稱帝之後,更加不忌諱這一點。
42—07:博弈,悽風冷雨(1)
孫權稱帝之日,也是和江東世族之間的爭鬥再度爆發之時,這也充分說明了矛盾,根本就沒有得到解決,是孫策時代的一種延續,更因為披上了皇帝的外衣,也加劇了衝突和持續的長度、力度——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博弈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一直存在著,即便是被廢止了也會以另一種模式存在下去。
單就孫權稱帝之後的博弈,既有著之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更有著明確的指向和匯聚之處。
主要來講,是以下三個“山頭”:“遼東受降”高地、“呂壹冤案”高地和“二宮構爭”高地。
圍繞著這三個高地,孫權(皇權)、以顧雍、陸遜為首的世族(相權)兩軍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
血拼下來,沒有贏家,孫權靠著自己的先天優勢(一票否決權力)保證了自己的“尊嚴”,而站在他山下的則是一片狼藉,屍橫遍野,悽風冷雨。
對於江東政權來說,這種你死我活的內戰沒有贏家,大量的人才消耗其中簡直是暴殄天物。
蜀漢的人才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曹魏的人才是被司馬氏模仿曹操偷樑換柱。
而江東的人才則是成了孫權專制道路上的祭品。
先來看看交戰雙方吧。
孫權就不用說了,站在他對面的是一個龐大的隊伍:
1:顧雍——東吳建國之後的首任丞相,從225年開始計算的話,一共幹了16年,於243年病逝於工作崗位上,享年75歲。
這是一個世族的代表,他可以替代張昭成為首相,除了符合“本土化”程序之外(張昭雖然很有聲望值,但是,畢竟是外地的),還有一點就是踏實肯幹,脾氣也沒有張昭那麼火爆而且死板,孫權感覺和他相處的話會舒服一些。
可以在孫權期間善終,而且在這麼一個位置上善終,並且堅持了自己的原則,不容易,相當不容易啊。;
2:陸遜——本名陸議,吳郡吳人也。世江東大族;孫策之婿;有關他的事蹟前面已經講了很多,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孫權的今天,所以建國之後第2任首相,接替了已死的顧雍的職務,乃是大勢所趨,優良的血統,政界的磨礪,再加上軍界聲名鵲起,成為了橫跨軍政兩屆的高光人物,世族在中央的不二代言人選。
但是,正因為他是世族的代表人物,正因為他做到了這個位置上,正因為他要代表著本階層的利益,有些話不得不說,所以,和孫權產生重大的分歧和衝突乃是必然,結果,這位比顧雍更應該得到善終的人物,最後卻是悽慘收場,先是在“呂壹冤案”高地攻防戰中遭受挫折,接著又在“二宮構爭”高地上遭遇到毀滅性打擊,全軍覆沒;
3:諸葛瑾——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他為人處事和顧雍有點相似,尤其是由於和蜀漢的諸葛亮有著血緣關係,所以,更加小心謹慎,和許多勢力,尤其是江東世族處的相當到位,魯肅和張昭面和心不和(有時候面也不和),但是,諸葛瑾和魯肅私交甚篤,魯肅曾經對諸葛亮說過,“我,子瑜友也”,另外,他在許多政見上和陸遜等人保持著高度一致,最後,還和張昭結成了秦晉之好,總之,說他待人真誠也好,虛偽,八面玲瓏也罷,總之,場面上的這些事情處理的很不錯。
但是,即便是這樣,諸葛瑾還是在“呂壹冤枉“高地上遭遇了重創,所幸的是建制儲存的還算完整,因而沒有多久逐漸恢復了元氣,而且還沒有影響兒子諸葛恪的發跡——沒有辦法,諸葛瑾的確是圓滑一些,但是,他的那種圓滑不是沒有原則的妥協,從和世族們站在一個立場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