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被整治的很慘的*們一樣;
第三,鍾繇還是很出色的軍事家,當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於關中時,曹操便命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之職持節監督,終於說服馬騰、韓遂諸將。官渡之戰時,袁紹與曹操相持不下,鍾繇及時送軍馬2000匹給曹軍,為曹操大破袁軍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曹操寫信給鍾繇說:“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對鍾繇之功勞予以彰揚。
後來,鍾繇又斬殺了來犯的郭援,並且降服了單于接連打敗了河東衛固的叛亂及邊境地區張晟、張琰、高幹等敵寇的騷擾,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四,鍾繇也是一個不錯的*官,否則他也不會被曹丕任命為大理寺卿吧?
第五,人家還是一位很出色的書法家,戰爭中取得的榮耀會被淹沒,所效忠的曹魏也會滅亡,但是,唯有書法史上留下了他光輝的足跡,永不會磨滅——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鍾論之要,總之,這是一個對書法,乃至漢字的流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人物。
有這麼多的一技之長,鍾繇能不火嗎?
而且人家和曹氏關係相處極佳,曹操就不用說了,對於曹丕,他也很會來事:曹丕早在做太子時,隨曹操到孟津征戰,聽說鍾繇藏有一塊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難於啟齒(我呸!)鍾繇聽說後,馬上送給了曹丕。
於是,曹丕感動之餘,寫了《與鍾大理書》以示謝意。鍾繇也寫了回信表達內心隱情,所以二人關係極為友善——一塊玉鎖定了自己的錦繡前程,鍾繇比那個有點吝嗇的曹洪強多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啊,玉尚且如此,何況錢乎?
230年,這位老兄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在他逝世的時候,明帝穿孝衣憑弔,並諡之為成候,下詔贊其“功高德茂”——由此可見,鍾繇有多麼牛逼了,連死的時候都要火上一把,同時,也可以確定了鍾氏家族與曹氏的親密關係,按理來說,一旦司馬氏和曹氏火併,鍾繇的後人是不是應該堅定不移的站在曹氏這一邊呢?
鍾繇的長子是鍾毓,字稚叔,年14的時候,為散騎侍郎,太和初,遷黃門侍郎,後以軍功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荊州諸軍事。
很受優待吧?但是,大部分不是被曹氏所給予的,而是司馬氏的提拔。
難道他早就背叛了嗎?也不是,一開始,人家也是很忠心的,有兩次事件可以展現出來:
案例一——蜀相諸葛亮圍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貴廟勝,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決勝千里之外。車駕宜鎮守中土,以為四方威勢之援。今大軍西征,雖有百倍之威,於關中之費,所損非一。且盛暑行師,詩人所重,實非至尊動軔之時也。”遷黃門侍郎。時大興洛陽宮室,車駕便幸許昌,天下當朝正許昌。許昌逼狹,於城南以氈為殿,備設魚龍曼延,民罷勞役。毓諫,以為“水旱不時,帑藏空虛,凡此之類,可須豐年。”又上“宜復關內開荒地,使民肆力於農。”事遂施行。
案例二——大將軍曹爽盛夏興軍伐蜀,蜀拒守,軍不得進,爽方欲增兵,毓與書曰:“竊以為廟勝之策,不臨矢石;王者之兵,有征無戰。誠以干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納原寇,不必縱吳漢於江關,騁韓信於井陘也。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蓋自古之政。惟公侯詳之!”
正是這第2件事上把大鐘同志拋離出了親曹軌道,敗興而歸的曹爽遷怒於他,一腳踢出了中央機構,讓他到外面做了一個魏郡太守。
如此行為自然會讓大鐘寒心,而且,就算他是無怨無悔的為曹氏效忠又能怎麼樣呢?正是他被外放的這段時間裡,曹爽被司馬氏拉下馬來,雖然說多了一個大鐘不會讓勝利的天平傾斜於曹氏,但是,至少是少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力量啊。
曹爽完蛋了,大鐘也回來了,政治立場也發生了轉變,因為我們實在是找不到一個他不和司馬氏合夥一起幹的理由
——在所有的五芒星嫡系“背叛”中,大鐘的行為是最可以被理解的。
相比於大鐘,小鐘更加出名一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鐘會,人家的立場倒是很明確,司馬氏一黨,有關他的話題,後面還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