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幹去吧,不用什麼事情都向我彙報,你自作主張吧。
——話雖如此,小弟聽話一些,早請示晚彙報,孫權做老大的還是會高興的。
其實陸遜這麼幹還是為了拿著孫權來表明自己的威嚴,因為這個計劃遭到了幾乎一致的反對抗議。
在這幫*看來,“攻備當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
而陸遜的反駁: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則是有點無力。
更重要的是,陸遜在前不久一次試探性攻擊蜀漢軍營行動中失敗,險些全軍覆沒,結果招來非議,眾人都覺得是“空殺兵耳”。
陸遜雖然強調是“吾已曉破之之術”,但是很難讓這些從來就沒有聽過話的*服氣,這樣的狀態如何能在最為關鍵的反擊階段發揮出東吳士兵100%的戰鬥力來?
所以,陸遜要藉助孫權的威嚴來為自己正名。
那麼為什麼他不行使手中的權力以正軍紀呢?孫權不是給他這個權力了嗎?他之前也不是這麼說了嗎?
只是說說而已,孫權也很奇怪,後來就詢問陸遜為什麼不嚴厲一些。陸遜的回答是:“受恩深重,任過其才,又此諸將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臣雖駑懦,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
“腹心”、“爪牙”、“功臣”、“共定大事者”,陸遜溫文爾雅,以德服人的背後是一種無法駕馭只得順水推舟的無奈,他雖然是世家大族,可是,一者自己年輕,二者沒有軍旅經驗,不能像呂蒙那樣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只好這樣做了。
不管怎麼說,陸遜要發動反攻了,閃電破襲,力求一戰而全勝,而這也正是我要說的重點所在,陸遜勝在哪裡,真的是劉備平庸無能嗎?
所謂的“火燒連營”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陸遜的戰術高明之處又在哪裡,起到了什麼決定性作用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7—10:防反,四三二一(5)
翻翻歷史,貌似三國想不火都很難啊,因為它的幾大戰役都和火有關。
一開始,在筆者《三個火槍手反擊》片斷中就說了皇甫嵩抓住黃巾軍不習陣法(“結草而營”)的弱點來個“火燒連營”,大破十餘萬的農民義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官渡之戰,三大戰役的首戰,就是以曹操的火燒烏巢作為點睛之筆;
赤壁之戰,三大戰役的次戰,周瑜火燒連環戰船成了關鍵一環。
這麼多火,你說三國能不火嗎?呵呵。
陸遜也放火了,在向幾位大師致敬——“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那麼是不是可以嘲笑劉備的戰術水準和黃巾賊一個水平,是不是斷定劉備的敗筆之處在於連營五十餘座,是不是斷定這場影響了三國未來五十年走向的重大戰役就像玩遊戲一樣簡單,火柴一點,呼啦一下子,所有的營盤都給點著了呢?
曹丕的某些發言似乎是可以作為相關佐證的,但是,他有什麼資格嘲笑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就是極端低階的做法呢?此君才是紙上談兵,後來一系列的軍事失敗足以證明他還不如劉備。
劉備之敗不在連營,原因有以下幾個:
1:劉備的作戰程序以及戰術戰略的設定,得到了敵人的肯定:“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
也就是說劉備的防禦體系構築已經是十分的完備了,陸遜之前試探性攻擊的完敗就是最好的證明,也不是很低階的依草連營,而是全都設定在要害之處,按照常規陣法攻擊的話,東吳軍隊必然處處碰壁,所以,他們才認為應該在劉備立足未穩的時候發動進攻,而不是在劉備的工事建築完畢之後在強行攻擊;
2:火攻可以取得如此的戰果是需要天時和地利的,如果劉備真的把連營設定在容易引起火災的地理環境,那麼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們就不知道從此入手嗎?畢竟大部分是參與過赤壁之戰的,而且劉備本人於是玩過火燒博望的人,斷然不會有如此低階的失誤,並且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毫無察覺,一句話,他縱容自己犯錯,敵人卻不會這麼便宜他;
3:劉備連營也是有原因的,前面說了,當蜀軍4萬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