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事情了。
這不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不信任,相反,正是因為太信任諸葛了亮,要即將給予他無限的信任,所以,才會產生一些很有必要的擔憂。
這也是為自己的寶貝兒子的前途擔憂啊。
必須作出一定程度的制度上、人事上的制約限制和調整,劉備想。
劉備託孤時候要做些什麼,諸葛亮即便是不會想到具體的措施,但是,也會隱約感覺到的。
這裡不是黑社會,而是國家高階政治的執行,所以,正常不過,再說了,即便是黑社會,也會有些預防措施的。
有一種說法是劉備“假意”用讓出君位的方式來刺激諸葛亮,逼著他殊死效忠,並且深受良心和靈魂的拷問,堅決不會觸動那根導火索。
讓人有這種想法的橋段出自《三國志》裡面的《諸葛亮傳》,陳壽很虔誠的把君臣之間的對話抄錄了下來(就好像他是當事人一樣):
劉備—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
諸葛亮(淚流滿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的反應在“理想主義者”的想象中是被感動的,在“心理陰暗者”的想象中則是被嚇唬的。
對於這種事情我們是無法得知事實真相的,理論分析和心理分析在這裡都無法派上用場,也許在那一剎那,諸葛亮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出自真情也好出自被震懾的嚇傻反應也好,都是成立的,但是,不要忘記,這種反應也是最合乎禮法,最合乎人情的,如果諸葛亮不怎麼幹那倒是不正常的了,就像參加葬禮,一個與之毫不相干的人,甚至幸災樂禍的人在遺像面前做出沉痛哀悼狀都無法代表他此時的真實想法,但是,如果他哭號的太過淒厲或者載歌載舞,我們都會覺得不太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