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食”與“不食”分述如下,希望能引起大家對於飲食健康的重視。
(一)食
古人關於食的方面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口訣,即是“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茲根據醫學的觀點來闡釋其內涵。
■ 已飢方食
目前一般人有吃零食的習慣,因不斷地吃造成營養堆積,腸胃亦無法休息,如此大半血液都在腸胃中運作,其餘臟腑豈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血液無法充分濡養其他重要的內臟器官)?當餓的時候再吃,意義便在於使腸胃有休息的時間,其餘臟腑也能得到較多血液的供養,順應身體的需求使之自動調節。習慣吃零食的人,只是嘴饞並非真的餓,至於專心工作的人錯過吃飯時間也不覺得餓,這些行為都不正確,簡單地說就是要有定時吃飯的習慣。
■ 未飽先止
一般人只要感到吃飽時實際上已吃得過多了,過多的食物使腸胃不能正常運作,如一個罐子裝滿了東西就難以攪拌,腸胃也是如此。所以吃飯時稍感覺有點飽時,幾乎都到了八分飽了,就勿再繼續吃。當然要估計幾分飽不是那麼容易,靠平時的留心體會自己的需求量,依此量評估幾分飽,六至八分飽為最好,俗話“七分飽活到老”可做最佳的印證。
■ 散步逍遙
這是食的關鍵點,也最為大家所忽視,資訊的發達致使人生活忙碌與單調,飯後不是埋頭於桌前就是電視機前,讓食物堆積於胃腸中不易消化,久之造成腸胃功能的衰退,也易形成症瘕積聚。雖然飯後散步是件極平常之事,但功效卻相當大,中醫最強調氣血通暢,氣通可消病於無形,血通可身強體壯,飯後散步幫助食物順利轉換為“後天之氣”(即水谷之氣),而後與大自然之氣(即大氣)形成“宗氣”,再與“先天之氣”(即元氣)結合昇華為“真氣”,所謂“真氣流暢百邪不侵”。在愉快的心情下放慢您的腳步,到戶外約走半小時或當您已沒有飽脹感即可,回家再平躺十分鐘,散步逍遙遊便告完成。
(二)不食
不食即斷食,在各宗教均有所提倡,不但可提升靈性,更可促進身體健康。在動物世界裡每當生病時,便本能地斷食來清身體,將體力專注於疾患,因無須花費精力於消化系統,所以能將精力聚集到大腦及清掃系統上,藉此清除停留在體內的毒素、病菌,再獲得健康的身體。目前食品太精緻及過度的加工,使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質、防腐劑、色素、香料等化學物品;空氣的汙染、不潔的飲水,造成生活環境的不佳,使每個人體內累積了相當多的毒素,細胞因而失去功能,引發出一系列的疾病,如面板病、脹氣、便秘、發燒、結石、腫瘤、高血壓、肥胖症等。若將人比擬成一間房子,那斷食就是環境大掃除,因汙垢累積有多寡之別,清除的困難度也有差異,所以斷食的次數、天數也因人而不同。但是一般人要實施斷食有點困難,而且要切記,斷食雖然有效但千萬不可隨意行之,尤其在減食(習慣少量)、復食(恢復平時的食量)的階段,應格外謹慎,避免產生類似暴飲暴食傷腸胃的後遺症。茲介紹兩種與不食有關,而且已經有許多人藉此調養身體的方法。
怎麼吃最補?(2)
■ “一日斷食法”又稱“飢餓三十六時”
一般一個月斷食一次,也有一星期斷食一次的,剛開始斷食會有頭暈、頭疼、耳鳴、舌苔厚膩等不適的症狀,不用懼怕,那是身體本能的反應,清除毒素的前兆,斷食幾回便會消失,而後將有一個全新的自我。
■ “過午不食”
世界上有許多修行人一天只進食兩餐,例如佛教比丘、比丘尼大都是“過午不食”,本方法溫和漸進,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據調查,其實有許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都有不進晚餐的習慣,不僅不會造成不適,還能減輕許多人的負擔,進而增進健康。在當今營養過剩,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形態下,“過午不食”反而不失為一種解救時弊之良方。第一次“過午不食”可能會很不適應或飢餓難捱,沒關係,晚餐喝少許牛奶止餓,第二次喝果汁,再下次就只喝白開水(純淨的水),再下下次什麼都不吃,依自己身體的適應為準。
三、我的體質是哪一型的呢?
以中醫理論,人的體質有幾種分法:
1。 寒性體質:口不渴、喜熱飲、怕冷、怕風、怕冷氣、手足厥冷、臉色蒼白、唇色淡、尿多色淡、大便下利而稀、舌淡、苔白滑、脈遲。
2。 熱性體質:口乾舌燥、喜冷飲、面紅耳赤、尿少而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