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的守軍,後日四更天,我便率領五萬大軍前往秋明。”祖大壽道。
“諾。末將一定會將託博爾斯克的俄軍拖在此地。”
……
秋明城建於1586年,其名稱來源於蒙古語,意思是“萬人之城”,其地位遠不如後世,在後世,秋明是俄羅斯烏拉爾河以東的第一大城市,更是被稱為“石油之都”。
對於明軍主動進攻秋明,秋明的俄軍也做出了回應。秋明現在有超過三萬的俄軍,其中有一半是哥薩克騎兵。這就使得秋明的俄軍決定主動迎擊祖大壽的明軍。
七月三日,圖拉河畔。
祖大壽率領的明軍與秋明的俄軍一早便在此擺開了陣型,這是一場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決戰。明軍獲勝,明軍便可以長驅直入,將戰線一直推到喀山附近,而俄軍獲勝,明軍將不得不退回停戰協定規定區域之內,更是意味著明軍將在數年甚至上十年之內將無法對西波爾的俄軍發起攻擊。
俄軍的哥薩克騎兵從來都是戰場上最拉風的,唯一能與之相比的可能就是翼騎兵,但現在明軍只在京師都督府還保留了一支五千人的翼騎兵,但這支翼騎兵的觀賞意義已經遠遠大於實戰意義了。翼騎兵的耗費太大,是朱由校取消翼騎兵的根本原因。
曾經波蘭人就是依靠翼騎兵擊敗哥薩克騎兵的,但是最後波蘭人還是沒有耗過哥薩克騎兵,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波蘭人訓練翼騎兵不但需要錢,還需要時間,而哥薩克騎兵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長大了就是一名合格的騎兵,而且輕騎兵的消耗遠遠小於重騎兵。
而火器的出現,又使得訓練出一名合格計程車兵時間大大縮短,訓練一名合格弓箭手的時間數倍於訓練一名合格火槍手的時間。這也是火器出現之後,雖然射程和威力跟弓箭十分接近卻迅速取代弓箭的原因。
這也是朱由校深知哥薩克騎兵的厲害,卻沒有重新組建翼騎兵的原因。
戰場上哥薩克騎兵來去如風,在俄軍步兵配合下,不停地騷擾明軍的步兵方陣,試圖擾亂明軍的步兵方陣。而祖大壽在第一天完全是試探性的,他以防守為主。他在出戰之前就被朱由校叮囑過,一定要注意俄軍的哥薩克騎兵。高甲雖遭遇過哥薩克騎兵,但當時的哥薩克數量不過兩三千人而已,不像現在有一萬五千餘哥薩克騎兵。
俄軍的第一天攻擊也是試探性的,他們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對明軍非常忌憚,他們也不敢一開始就孤注一擲,他們也想找出明軍的弱點。
第一天戰事一直持續到傍晚時分,雙方很默契的都收兵,雙方一天的戰鬥下來也不過死傷一兩千人而已。
到第二天,俄軍明顯加強了攻勢,投入了更多的兵力。而祖大壽也在步兵方陣兩側有意識地佈置龍騎兵,以減輕步兵方陣的壓力。
祖大壽對龍騎兵使用比高甲更有心得,他吸取了高甲在對抗哥薩克騎兵的經驗,給龍騎兵多裝備了一枚手雷,而且在戰前要求龍騎兵在對抗中充分利用馬槍的優勢,這使得在龍騎兵與哥薩克騎兵的對抗時,龍騎兵雖機動性弱於哥薩克騎兵,但依仗著火器上的優勢並不落下風。
第二天戰事明軍與俄軍依然是勝負難分,只不過雙方傷亡比前一天已經多了兩倍,明軍更是投入了近七成的火炮,而俄軍則是全部的火炮都投入進來了,雙方的火炮將整個圖拉河炸得坑坑窪窪的。
到了第三天,祖大壽一次就投入了三萬五千名士兵和全部火炮,他決定利用龍騎兵牽制俄軍的騎兵,而在中軍需求突破,先擊潰俄軍的步兵。
俄軍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投入了兩萬三千名士兵。雙方的重兵投入,使得圖拉河畔看上去全都是人。
雙方首先交戰的是炮兵,由於重炮不便於攜帶,這使得明軍在重炮數量上並不佔優勢,明軍佔優勢的火炮只是輕型火炮。
(本章完)
第四百九十四章 決定禪位
祖大壽投入重兵,使得整個河畔上都是人,極大地約束了哥薩克騎兵的機動性。而龍騎兵充分利用這點成功地壓制住了哥薩克騎兵。
在火炮上,俄軍背靠著秋明城,秋明城上的火炮利用地形上的優勢,在射程上稍微佔據了優勢,但明軍的火炮在射擊精準度上要超過俄軍,這讓雙方炮戰一時之間勝負難分。
但明軍的步兵優勢明顯,這得益於明軍火器上的優勢,輕中型火炮雖無法打到秋明城,但卻能有效地打擊俄軍的步兵陣型。
第三天上午的戰事非常膠著,雙方依然勝負難分。但在下午一時左右,明軍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