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戰飛機等,它們的成功與否直接和有沒有一顆國產強勁“心臟”掛鉤,給它命名為“太行”,未嘗不是指望它擔起“天下之脊”的名字。
楊星在參觀中深切感到,這一世由於他的介入,在大量先進技術和資金的幫助下,許多前世還處於研製階段的武器都提前問世,這算是他為國家做出的最大貢獻了。除了“太行”發動機外,更讓楊星關注的就是和他關係密切的數字化指揮系統。這次國內參謀部某直屬資訊化研究所和星雲電子聯合研發的多兵種聯合作戰一體化指揮系統無疑是除了“太行”發動機外另一大亮點。
這套系統可是軍方唯一拿得出手,壓過俄羅斯趕超世界水平的軍事裝備。以前國內軍事裝置除了有“心臟病”外,軍種之間軍情傳達,部隊上下級的軍令傳輸都以緩慢拖沓而被稱為有“神經病”。當看到美軍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演示的壓倒xìng一邊倒的電子壓制能力,使得伊拉克司令部軍令不能出首都巴格達,空軍飛機剛起飛,數十萬多國聯軍被美國如臂使指,這一仗中體現美軍技術優勢的新型數字化指揮系統的效率讓國內軍方大為震驚,強電子干擾環境下的戰爭環境越來越多成為國內軍事演習的必修課。
所幸改革二十年,中國電子工業已從以前最簡單的來料加工焊電路板階段發展到如今可以單獨完成晶片研發設計製造一條龍的高階階段。許多電子技術已經趕上了世界cháo流,這幾年星雲電子和國內諸多軍工電子企業展開合作,在資料鏈、通用cpu、光纖通訊和超級計算機等領域軍方進展神速,在此基礎上多兵種聯合作戰一體化指揮系統就應運而生。
驗收會上幾型預jǐng和電子戰飛機就隸屬於這個系統,其電子裝置和國外產品已經不相上下,尤其是大型預jǐng機圓盤雷達罩內使用的固定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比美國和俄羅斯同類大型預jǐng機技術領先了整整一代。科研人員頗為自豪的介紹,雖然當年我們想借助以sè列的幫研製預jǐng機,但該計劃被美國人中途制止。結果我們為了這一口氣。只用了兩年多功夫,就研發出了這款探測距離接近500公里,能同時引導100批次戰鬥機的現代空戰力量倍增器。
現在已經不是隻看軍隊人數多少,裝備多寡的時代了,資訊化技術可以讓美國國防部長直接透過衛星通訊指揮萬里之外的幾名小兵;坐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城沙漠外軍營裡空調房間內的一名軍士動動手指,半個地球之外阿富汗戰場上一架無人飛機放出一枚對地導彈,兇名大熾的基地恐怖分子頭目就被炸得屍骨無存,這一切後面都離不開美軍先進的數字化指揮作戰系統支援。
美軍近年來不斷提出的“空地一體化”、“察打結合”、“發現即摧毀”等新軍事概念,都是建立在其龐大高速的軍事指揮網路基礎上。而國內,直到八十年代末三軍聯合軍事演習才被提上議事rì程,這可是美軍二戰時就cāo練的技藝,在軍事資訊化方面,我們的確落後了太多。以前一直提出武器不足靠戰士的英勇彌補,可建國這麼久,老是讓戰士以劣勢裝備對抗先進武器總不是辦法。
而多兵種聯合作戰一體化指揮系統無疑給了中**隊一次跨越式發展的良機,因為數字資訊化裝備可以讓老裝備老樹發新芽。比方老式火炮按以前作戰方式只能十幾門集中在一起,根據前方提供的資料透過無線電統一發炮,而且還要等前線偵查打擊後效的回應,沒打中要繼續開炮,很容易讓炮兵陣地被敵人察覺,召來敵人的反擊,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實在是反應遲鈍。
但利用一體化指揮系統,前線飛機、無人機和偵察兵獲取的資料不需要再對著無線電臺呼叫,只需要點選幾個按鈕就能透過軍用資料鏈直接傳到後方炮兵指揮官手裡,立即能對應數字座標,只需一兩門火炮就能發shè,炮彈一落地,後方就能根據火控雷達或光電偵查得到毀傷資料,是繼續補炮還是立即撤退,馬上就能決定,大大提高了部隊反應速度和戰場存活率。
如果使用的是末制導炮彈,甚至第一輪炮擊就能準確命中目標,連後續步驟都省了。以往覆蓋shè擊成了定點清除,傳統作戰方式有了極大改變,這還是在無需研發新火炮就能取得的成績,一體化指揮控系統的作用可見一斑。
但由於兵種隔閡等問題,即使是在該技術最成熟的美軍,也面臨政出多門,各軍種數字化指揮系統不相容的尷尬局面。好在中國有後方優勢,有總參出面統合各軍種部門的數字指揮方案,高屋建瓴利用民間數字資訊化的優勢,終於建成了由中國特sè的多兵種聯合作戰一體化指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