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無法自立。而石油就是血液,缺了它,國家各項機能無法開展,只能任人宰割。
二戰末期德日軸心國因為石油供應不暢,大批先進的坦克飛機無法運轉而落入盟軍之手,空有強大的武力卻無法及時運送到前線,給全世界生動的上了一堂“人類是如何依賴石油的”大課。
現代石油工業發展了數百年,可以說早已脫離了最早的燃料應用領域,滋生出石油jīng煉後各種附加產品的龐大產業叢集。石油和其相關產品可以說它全身都是寶,連以前認為是提取後的廢料瀝青現在都有極大用途。可以說任何一個國家想宣稱自己建立起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沒有一套完善的此石油開採到最終加工產品的配套工業體系,是得不到承認的。
有鑑於此,國家對石油工業的發展是放在戰略地位考慮的,當建國之初,百萬石油工人出陽關,闖東北,就是為了揭掉“貧油國”的帽子。所以後來在大慶打出高產油井的意義並絕不亞於“兩彈一星”工程,王進喜等一大批石油工人的功績才會被濃墨重彩的書寫在共和國的歷史上。
在改革開放前,國內石油產量還是能滿足國民經濟執行需求的。但改革後,我國經濟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而粗放的經營模式又使得我們對於石油這類基礎xìng資源的使用效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期水平。國內四大油田經過幾十年開採逐漸進入了枯竭期,國內特大油田的勘探工作又遲遲沒有突破。93年起,我國由石油淨出口國變成了淨進口國,而且進口勢頭很猛,每年石油進口量都在百億美元之上,正逐漸向著世界前幾位石油進口大國位置前進。
對石油產業的變化,中央早有察覺。面對原油進口量快速增長,進口來源卻愈趨集中,石油進口依存度飆升、易受價格bō動引發支付風險、政治因素帶來可獲得xìng風險等問題,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利用石油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鼓勵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開發油氣、構建符合國情的石油儲備戰略等多項應對措施。
為此1998年國內石油工業還實行大改組,劃江而治成立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幾乎完全壟斷了國內石油進出口開發的產業鏈,唯一例外的只有名義上專én勘探我國海上油氣資源的中海油集團和獨立特行,只在西部幾省作地區勘探的延長石油集團兩家企業。
這四大石油公司基本奠定了國內石油開發的格局,因為他們才擁有勘探開發的石油板塊以及石油進出口許可權,以及完整的煉油產業鏈,其他的公司想要摻入一腳難度極大。
對此內幕知之甚詳的楊星當然沒有火中取栗的想法,去成立一家新的石油公司挑戰這四大石油公司的權威。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能採取曲線救國的辦法找上這四家公司展開合作。海南洋浦港地理位置優越,正對著我國海上石油大通道所處的東南亞馬六甲繁忙航線,而我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地,無論是從中東阿拉伯灣開出的萬噸石油巨輪,還是從非洲東海岸運出的安哥拉石油,都會經過這條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抵達中國。
如果能在離這條航線最近的洋浦港建設一系列的煉油、儲存裝置,就可以節省下大筆運輸到內地的時間和運程,而石化工業一向是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隨之而來對於提升海南的工業整體水平也有極大地促進作用,這種雙贏的事情想必石油商和海南省政fǔ都不會反對。而中星國際在其中就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中間人作用。只要能把洋浦港的基礎設施建設好,並且做好先期上馬大石化專案的準備,自然會吸引起四大石化公司的注意。
事實上,這一步楊星已經開始走了。來澳大利亞前,星威資源就已經和中海油公司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布萊曼和焦百翎都跑到澳大利亞也不完全是為了鐵礦受阻,澳大利亞也有充沛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星威資源和中海油集團就在商議開發澳大利亞幾處天然氣田,暫時沒有還未對外公佈。
除此之外中星國際和中海油還有更大的合作計劃,之所以要對榮明友保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中海油1999年想自香港和紐約同時上市,卻在路演階段失利,現在有些杯弓蛇影。
99年中海油上市失敗是由於諸多原因造成的,儘管中海油相比中石化和中石油來說資產狀況、經營管理都佔優勢,但是天不遂人願,還是落下了國內金融風暴後首家在海外大規模上市國企折戟沉沙的悲慘結局。
據說中海油的老總當時都有從酒店往下跳的心了,而緊接著被認為難度更大的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上市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兩相對比之下,nòng得中海油高層很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