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器,或稱LCD,為平面超薄的顯示裝置,第一臺LCD是美國人發明的,但發揚光大並佔據大部分市場的是日本人。在2001年之前,LCD的發展都受困於成本過高的問題沒有大面積推廣,但在香港和東京等寸土寸金的地方,它輕薄省電無輻射的特點,使它成為新一代辦公,商業廣告的新寵。因此在香港,它受到的關注遠遠要大於內地。
出於冷戰時“巴統協定”的束縛,中國在引進很多高新技術時是非常困難的,作為業內公認的接替CRT顯示器技術的LCD技術也不例外,國內和國外的技術差距有幾十年,當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居然能摘得這朵顯示器的奇葩,顯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實內幕並不複雜。
7月份在香港和星光娛樂的柯成業和斐庭見面時,楊星除了聽取他們在娛樂業上的一些點子外,裝作無意的指著在香港中環臨時辦公樓電梯旁的一張香港市政府張貼的的禁菸廣告道:“其實,廣義的娛樂業並不僅僅只有演藝事業,還有包括廣告等傳媒等方式吧!你們看,香港有這麼多個大樓,內地這些年建的高樓也不少。這些電梯間、大堂等牆壁上就沒有人考慮過利用這些廣告位置嗎?”
“大家都有在大堂和電梯間等電梯的遭遇吧,抓住這點時間,可以投放大量的廣告資訊。你們一家一家去和這些寫字樓談,把這些空間利用起來,大廈物管能多一筆額外收入應該好談,另外公寓樓、超市賣場,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它們的閒置空間利用起來。在這些空白牆面等狹窄地方最好是用平板電視,省空間又能不斷更新廣告內容。還把把VCD功能整合在電視裡,把製作好的廣告做成碟子在裡面迴圈播放。只要派人定時維護一下,既節省印刷廣告品的費用又能擴大廣告內容的提供量。”
大家聽後佩服的五體投地,96年商業樓宇影片媒體、賣場終端影片媒體、公寓電梯平面媒體等概念還沒有形成,國內這個領域最大的廣告商分眾傳媒要到2003年才誕生。楊星這席話如醍醐灌頂,讓眾多傳媒人如夢初醒,對自己老闆這位圈外人的奇思妙想佩服不已。怎麼自己就沒發現身邊有怎麼大的一個金礦呢?
楊星接著說道:“這是個創意經濟,所謂一招鮮,吃遍天,唯一的秘訣就是出手要快和成本要低,我看花星光娛樂的廣告部花半年的時間攻克全國一二線城市,關鍵是這媒體終端播放器必須控制住在我們手裡,你們和星雲電子那邊溝通一下,最好能自己生產。”
就這樣打著引進廣告終端的名義,星斗研究院的臨時研究員藤野總一郎閣下親赴日本,和老東家日立電氣談判引進液晶顯示器生產線的事宜。儘管日立公司是八十年代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公司之一,但進入九十年代後,因為中國市場戰略模糊和日本本土經營策略的改變,曾經在國內耳熟能詳的日立品牌此時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日資品牌了。當藤野總一郎提出引進液晶生產線和轉讓相關技術的要求時,公司高層並沒有堅定地拒絕。
冷戰後,隨著巴統協定的廢除,國際間對中國的技術轉讓尺度已經有很大的放寬。液晶屬於軍民兩用技術,找到變通的法子不是不可能。關鍵是對於日立來說,如果在日本本土的製造廠專門為星光娛樂製作這批產品,高昂的人力成本會使產品價格高的嚇人。如果能在內地設廠,既轉移了落後的液晶生產線,又可以利用那裡便宜的人工獲得高額利潤,何樂而不為?
藤野總一郎還特別暗示這家龐大的香港公司手下還有大批的的電子、機械類工廠,完全可以作為日立在中國的代工廠。另外它下面還有遍佈全國的物聯網路,如果這次合作愉快,完全可以引進更先進的電氣、機械等生產線,日立在中國東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在內地巨大市場的誘惑下,雙方一拍即合,為了避免再次犯上投資保守的問題,日立公司專門派出了以副社長佳山喜正為首的考察團赴香港和中星國際談判,引進液晶生產線也變成了與中星國際一攬子談判中的一項而已。
這些對香港的升斗小民來說還比較遙遠,他們在這個秋天最津津樂道的是內地娛樂新貴星光娛樂對香港老牌電視臺亞洲電視的收購。亞洲電視於1957年5月29日正式開業,前稱麗的映聲及麗的電視,於19第一間電視臺,前身為香港首間商業電臺,亦是全球第一間華語電視臺。香港人一般簡稱為“亞視”、“亞記”,算的上是香港電視界的旗幟之一。
但它和內地的聯通處境差不多,頭上始終壓著一個老大——香港無線臺,無論是影視製作,廣告收入,民間影響力都要差無線一籌,所以它處於一直在努力,始終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