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不懂何為禮教節烈呢……
總而言之,在京的官員們,都等著眼睛齊刷刷的等著看李信的熱鬧呢。
大明京師四九城裡傳的亂哄哄一片,紫禁城內卻是安靜的很,大明天子朱由檢眉頭緊鎖,身旁小太監如履薄冰,大氣都不敢出一下。皇帝心情不好,出了一點差池,吃飯的傢伙就保不住了。
宣府戰事的進展並沒有讓朱由檢的心情好起來,若是以往,此戰獲勝必當得一賀,可自那日於安定門上所見門外關廂的衰敗殘破,卻給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此之前,戰爭於朱由檢的印象不過是地圖上的推演,死傷數字上的變化,斬獲首級的多寡。雖然也知道無數百姓們因此無家可歸,可直到身臨其境,親眼所見時,這才讓他感同身受。大明百姓所受的苦難,才從紙張和字面上第一次跳入了這位君臨天下十二載的皇帝心裡。
蒙古人於宣府破關,永寧延慶一帶又遭了大水,又該有多少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甚至於被蒙古人擄了去為奴做馬。而這損失,又不知要到多少年後才能盡復。數念於此,即便明軍很快就恢復了宣府局勢,他還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皇帝一連數日茶飯不思,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由殿外輕手躡腳的進來,瞧在眼裡,卻憂在心裡。
“萬歲,萬歲?”
朱由檢這才恍然。
“何事?”
王承恩一指桌上已經涼透了的粥,“萬歲,粥涼了……”
朱由檢悠悠一嘆,“朕這裡還有粥可涼,那些遭了災的百姓們,怕是想喝碗涼粥亦是奢侈了吧?”
皇帝這句話似問非問,王承恩左右都難為回答,回答是豈不是說萬歲是昏君,百姓們不聊生連喝粥都成了奢侈事,可若回答不是,又是明晃晃的欺君,百姓們的確連粥都喝不上了。眼看著過了四月中旬,到六月份第一茬麥熟還有近兩個月的時間,這最是青黃不接的月份,民間又不知要餓死多少百姓。
但這話,他怎麼忍心對本已經憂心至極的皇帝說出口呢,於是嘗試換個話題,轉移一下皇帝的注意力。
“老奴今日出宮,倒是聽得民間市井又有了新段子呢!”
朱由檢從來都沒有機會接觸京師百姓,對市井間的話題也分外感興趣。果然,王承恩話一出口,他的興趣便來了。
“哦?說說,都傳了些甚?”
“新樂郡主!”
聽說是新樂郡主,朱由檢有點意興索然,新樂郡主是他親自指婚給山西鎮總兵官李信的,可偏偏又出了被韃子擄走數日的戲碼,失節自不必說,稍有差池就得損了大明顏面,總算李信忠於王事,力挽狂瀾,將人給救了回來。
只是此事之後,心腹愛將李信的名聲卻大大受損,一個殘花敗柳的郡主未婚妻,娶是不娶,皇帝的指婚還算也不算?其中牽扯甚廣,都不是某個人能做一力做主的,就連他這皇帝都覺得棘手不已。
不由一陣嘆息。
“可憐朕的驍將受此委屈了!”
王承恩卻不以為然。
“萬歲可想聽聽市井間是如何評判此事的?”
朱由檢從王承恩的話語間聽出了不同的味道,難道還有別個說法?
“說,朕聽聽!”
“市井間連評書段子都編成了出來,直言李徵西匹馬入敵營,單刀救郡主呢!”
李信掛徵西前將軍印,因此在民間說起李信來亦稱之為“李徵西”。“匹馬入敵營,單刀救郡主”這個說法提起了朱由檢濃厚的興趣,難道李信和新樂郡主之間還另有故事?看著皇帝入神,王承恩微微一笑,知道自己成功的吸引並轉移了他的注意力。
於是一五一十,將民間的演繹段子加工一番,娓娓道來,足足半個時辰,直到夜色徹底黑透,殿中點上了燭臺,方才言罷。
朱由檢長吁口氣,“想不到,想不到,想不到……”一連說了三個想不到。
“李信果如市井間傳言所想嗎?”
在民間的說法中,李信居然能拋開世俗與禮教,而執意鍾情於郡主,這等驚世駭俗的行為還真不是常人所能為,卻是讓人大呼重情信義!但到最後他還是轉為了疑問。王承恩笑道:“這個,老奴實在不知,何不將李將軍召來,一問便知!”
朱由檢這才恍然,的確如此,不禁啞然失笑。
不過,朱由檢傳召李信入京的決定很快便遭到了朝臣的集體反對,理由是戰事已經結束,山西鎮大軍又在京城之側,此時召他進京於體制不和。只宜寬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