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2 / 4)

小說:明賊 作者:不是就是

親臨戰場當即就激發起了士卒最後的戰鬥意志。本來已經呈現劣勢的明軍士氣一盛,逐漸將佔有上風的清軍趕下城去。曹變蛟則護在洪承疇左右,生怕這位位四邊總督出了差池,左支右擋。

忽聞城下有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踢踏而起,緊接著便是慌張的叫嚷之聲。

“西城擋不住了,韃子佔了西城,趕緊去西城救急……”

那騎手一邊嘶聲喊著,打馬逐漸遠去,城上的洪承疇當即氣的差點吐血,這等事害怕知道的人少了嗎,如此大張旗鼓的呼喊,豈不是要洩了這剛鼓起來計程車氣。

這一番馬蹄疾喊不知要有多少明軍因此而丟了性命,洪承疇心裡氣那西城的主將,暗下決心只要這一戰挺了過去,一定要斬了此人!

……

米琰甩掉了身後尾隨的尾巴,一路回到了林中隱蔽的大軍行營,將多爾袞的意思轉達李信。

聽聞多爾袞入彀合作,聚集在李信身邊的軍將們一陣歡呼,只要他們肯上道,就不枉這一路辛苦而來。但是,不久之後,有斥候遊騎飛馬回報,清軍於一早再度攻城,攻勢一浪猛似一浪,廣寧前屯衛怕是守不住多久了。

陸九大罵多爾袞狡猾卑鄙,一面答應了,又一面食言,如此陽奉陰違,恨不得當即提兵去與之大戰一場。但他也就是罵上一罵,過過嘴癮,他心知肚明三衛軍只有不到兩萬人,而八旗主力則有七萬餘人,加上漢軍旗,整個遼西走廊有十餘萬清軍,就算三衛軍戰鬥力再強悍,對方以逸待勞,以多打少,也佔不到便宜去。

李信得知後一陣冷笑,“既然多爾袞想待價而沽,咱們也不必在此處乾耗了,走,去錦州,威脅斷了他的後路,看看他著急不著急!”

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敵必救

三衛軍一萬餘人乃是經由喀喇沁部的放牧地而來,目前因為有這連綿的大山,再加上遼西的激戰才能暫時隱匿了行蹤,可如果一旦開出大山,往錦州方向而去,必將暴露行藏,如果吸引韃子大軍圍攻必然會深陷險地,所以李信的這個決定實在是冒了險的。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解了廣寧前屯衛被圍的可能。李信表面上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前來談判求和,但他深知韃子就是一頭餓狼,面對積弱不堪肥羊一般的大明,怎麼可能自縛手腳而停止啃噬大明百姓的土地和財富呢?

所謂求和無異於飲鴆止渴,失去的也許比得到的還要多,但是,大明眼下的狀況是腹背受敵,內部有流賊大肆破壞,這才給了韃子這頭餓狼出擊的機會。而大明在種情形下,首尾難顧,竟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中。

當李信接到了皇帝派他去求和的聖旨時,心裡便泛起了一陣悲涼,這與其說是對他的放棄,還不如說是在進退兩難中無奈的選擇。這種心理活動,李信當然不會和任何一個人提起,也正是有了這種想法,他才更進一步考慮到將來的問題。

以眼下的情形看,自他穿越到明朝後,雖然竭盡全力改變前世那些悲慘的結果,但是看眼下的情形居然不但沒有改變,而且還大有加劇的意思,所有的慘劇悲劇似乎都提前了。

就說這寧錦防線危急,洪承疇被圍,那都是崇禎十五年以後的事了,現在不過才崇禎十二年,居然形勢比松錦大戰時還要惡劣。孫承宗重新經營了近一年的關寧錦防線居然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就被建奴如摧枯拉朽一般輕輕鬆鬆的就給打垮了,而孫承宗這個中流砥柱也在此前由於中風而不能視事,表面看似乎是楊嗣昌的爭權奪利導致了這一場慘敗。

可若是深遠一些去看,如果不是當初李信在高陽救了本應該殉國的孫承宗,就不會有眼下一些列事件,按照歷史本來的節奏發展,也要到三年後才會發生這一慘劇。

那麼,難道李信的所有努力不但是徒勞無功,而且還是加劇了大明朝滅亡的催化劑嗎?李信的到來就像是一隻蝴蝶煽動了翅膀一樣,雖然改變了某些歷史人物的個人命運,但是於大明帝國卻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催命符嗎?

在這之前,李信不止一次的如此問自己,他總覺得自己越努力的要改變原本悲劇的歷史,那個悲劇的歷史就離他越發的近。所以,他才答應了和談,難道隨波逐流才是他能夠拯救這垂垂老矣,了無生氣的帝國的唯一辦法嗎?

只是李信在半路上又改了主意,他在一番苦思冥想之下,突然眼前便如開啟了一扇從不曾注意過的大門。他之所以竭盡所能要改變這段悲歌幽咽的歷史,不是為了拯救一家一姓,也不是為了某個王朝。他真正要改變的是中華民族在面臨的歷史拐點時所做的選擇,而大明似乎已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