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政治手腕換成與世界上每個人生活最直接地東西——經濟、文化生活的滲透。
白廳在開會,白金漢宮裡。兩家親戚則在很友好地交流著。龍劍銘這個中國皇帝,年紀不過刃歲卻按照東西方都遵循著的輩分來算,比50多歲的喬治國王還高一輩!為什麼?誰叫英國國王他家的親戚太多,一個小堂妹嫁給了中國皇帝的兒子呢?那不矮一輩是什麼?!
打著透過工業技術換代來淘汰競爭對手英國,用經濟、文化軟手段來達到稱霸目的的龍劍銘此時當然不會傻帽到去計較輩分。而是很真誠地與英國國王商討戰後對德國的處置問題,提出了一個新地名詞:無條件投降。
“如果我們在戰後保留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不觸動其經濟體系,那麼在10年、20年後,這個戰敗國肯定會在經濟復甦以後被複仇主義思想所控制,新地戰爭危機又將來臨。因此,對德國的處置,應該具備一種防範機制來約束這種可能地存在。國際聯盟是一種被動的、滯後地約束體系,重要的是建立德國對世界新經濟秩序的依賴性。一個經濟不獨立的國家怎麼能夠再次掀起戰爭?一個對國際社會有著強烈依賴的國家。想要發起戰爭之前必然要考慮到戰爭對他本身的致命打擊。陛下,我們應該德國人堅韌的民族意志、在工業領域上的傑出才智予以充分的注意。這些因素一旦在時間的作用下被複仇主義思想所控制的話,災難將重新降臨歐州。因此。對戰敗國的處置不是沒收其軍事裝備、解散其軍隊、責令其賠償戰爭損失,而是摧毀起發動下一場戰爭的動力源泉——軍國主義思想和工業生產能力。無條件投降。這種新的模式將支援協約國軍隊實現一段時間對德國、奧匈全境的軍事佔領,也將促使其工業型別在軍事佔領的條件下發生轉型,戰爭策源地的消餌,才是歐淵長期和平穩定的基礎。”
龍劍銘的談話不可謂不真誠,完全是站在協約國夥伴的立聲上為歐洲的未來著想。實際上,他是在打消英國國玉頭腦中還存在的愚蠢的。親戚觀念,“爭取英國對”無條件投降“這個對德戰後鼾辦法的支援。
對中國來說,歐洲太過遙遠,不能想象利用戰敗後的德國來對付英國,這樣的結局是養虎為患、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必須清楚地看到,戰後的世界是中國依靠在戰爭中積累的基礎和先進的科技,與英國爭奪國際主導權。競爭的領域不再是軍備,而是經濟、是民生、是新技術領域、是文化藝術!
以夷制夷的羈糜之法,是虛弱的、缺乏手段的國家採用的政治手段。從中國的歷史來看,這種方法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則是大大有害。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讓。夷。這個概念消失掉,想要領導世界就首先要融入這個世界!只不過這種融入是被動還是主動的區別了。
英國三百年制霸,表面原因是依靠工業革命,實質上是英國的島國意識在文藝復興後期與歐洲大陸意識相融合;是在文藝復興的中後期,英國主動拋棄了教會愚昧思想的控制,與歐洲大陸的先進文化理念相融合。這才造就了英國在文化上的繁榮,從而促進了在工業技術上的領先,又因為工業技術的領先有了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對市場和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使英國不由自主地走向海洋、走向世界霸業,當然,三百年的霸業也讓英國擁有了強大的力量和燦爛的近、現代科學文化。
融合,促進了英國的霸業。而英國的衰落也是因為這個詞。在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以後,英國文化本來可以更好地傳播到這些地方,可是英國人顯然忽略了“要領導別人,首先就要融合進別人的群體”這個規律。殖民者的心理是統,治階層固有的高傲的心理,殖民者使用的“急功近利”的掠奪手段是英國人最終失去霸業的根源。因為在殖民地,除去軍事高壓和經濟控制手段外,英國人並沒有把殖民地的人融合進自己的體系,對印度來說就是如此!因此,他失去了印度。
龍劍銘清楚這些,也清楚“大”字是會害人的,民族的優越感是會害一個民族的。大中華帝國絕對不能象英國人一樣抱著“大”字不鬆手,帶著優越感去跟世界打交道。而是帶著自己的主動性,帶著自己的誠意和對世界潮流的引導力去融合在世界發展中,最終去實現隱性而長久穩定的霸業!
軍事佔領、掠奪資源、民族壓迫、文化歧視……這些對一個真正要在世界上掌握長久霸權的國家來說是絕對不可取的。
軍事威懾、資源共享、文化交流、民族平等,這是一個掌握了優勢的民族融合其他民族最基本的環境。只有大中華帝國的環抱足夠溫暖,別的弱小民族才樂於投懷送抱,心甘情願被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