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家稱人人皆有佛性),目的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失其所”(不失本性之妙明)而“長生久視”(長生久視非肉身不死,而是法身常住、法眼常明)。堵死識心之思維,開顯本具自性之妙,才可稱“死而不亡者壽”。老子講“知常曰明”,“常”是自性本體的不生不滅狀態,“明”是自性本體無相無為的照性。只有自性的狀態屬性“不亡”,是“無量壽”、“無量光”,不生不滅。而極性識心的思維是剎那變化不停的生滅過程,如早上高興,下午哭啼。高興早上“生”而下午“死”,然而會高興和哭啼的自性本性則“久”而“壽”,永遠是不會死的,否則再也不會有高興與哭啼等生滅相用了。

老子明白,只有“為無為”,才能“無不治”。“治”者治其極性觀念也,治其二相思維也。只有達“無為”才能“無不為”,“無不為”才能“無不治”,“無不治”則“無所治”。“無所治”即是究竟一相,無處下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逼拶“智者不敢弗為而已”到妙明自在無礙、體用一如時,必然大用現前,言談舉止、起念動念,常“無知無慾”、無不在道、無不是真如妙性的現量現前,一切現成。所以,無識心分別者、自性開顯者,必是朗朗蕩蕩,無拘無束,無絲毫界相,唯此自性本體(佛法稱:唯此一心;老子稱:唯此一“大”),萬物萬法皆是道(莊子曰:“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稗稊”,“在瓦甓”、“在屎溺”。“汝唯莫必,無逃乎物”),寂湛圓明,焉有二相極性分割?!

的確,認識到道“無逃乎物”,物無逃乎道;道不異物,物不異道;道即是物,物即是道,達此境地,必然事事無礙,“從心所欲,不逾矩”。入此“不二”之境的障礙,就在於吾人的極性心識和“有欲認識”。從認識論上破除極性思維,是至關重要的。故禪宗用“剿絕情識”,“斬盡葛藤”的“不敢為也”,達“無為而無不為”的“不二隨順”,“逢物直達,知其本源”。 (達摩語)“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馬祖道一語)“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個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究竟一相,無二相之知見)。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 (黃檗語)

用老子的“道”講,宇宙萬物,有情無情,無非是“道”的體現,故唯此“道”而已,無二亦無三,萬事萬物皆是“道”之現量,時時不離此“道”,事事皆在此“道”,當下即是此“道”。故老子稱為“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無處不有“道”,無事不現“道”,無物不是“道”。識達此理,才能“無不為”,“無不治”。故禪宗公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庭前柏樹子”,“吃茶去。”問“如何是佛?”曰:“麻三斤。”諸如此類,在極性思維中是無法理解的,但非極性妙明開顯後,在明心見性者看來,卻是句句對機,無不是妙用,無不是大道的朗然呈現。

要透視宇宙萬物的真相,必須關閉二相“有欲”的認識通道,開啟一相“無慾”的認識。“無慾認識”達到“常使民無知無慾”的狀態,“玄覽”無疵,自然會“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最終必至“知常曰明”的自性開顯。所以,“常使民無知無慾”,才是常使民“大知大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才是使夫智者“隨心所為也。

3、破妄顯真,妄真同妄

《列子·仲尼》曰:“夫無意則心同;無指則皆至;盡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說在改也;髮引千鈞,勢在等也;白馬非馬,形名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無意則心同”者,無妄皆同一真也。心體本來清淨本然,無有妄念識浪,猶湛水無風,自然恬靜一相。無極性識念(無意)之分割,自然心體同一不二,故曰“無意則心同”。“無指則皆至”者,意在“取掉有限,自然無邊”。宇宙本體,原本一相,只因“有指”的極性分割,造成觀念上的無邊有限感覺,猶如無邊虛空本自一相,只因日月星辰等天體故,形成侷限分割,致使無邊一相之虛空似有相界阻隔。一切“有指”,便形成一個具體的存在,這種極性觀念,使人們無法透異見同,所謂的見相著相、見水漚忘水、見有忘空、見末忘本者是也!所以,只要“無指”,自是一相,一相“則皆至”,“皆至”必然一相。

“盡物者常有”,是指凡物皆有生滅、有限一切有限之物的生滅,均在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