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2 / 4)

態及其究竟一相的現量,表達為“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惟恍惟惚”、“是謂恍惚”、“淵兮湛兮”、“混而為一”、“復歸於無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有精”、“有信”、“寂兮寥兮”等等。老子的這些描述,都是他自心現量的“強字之曰”。因為,一相“不知其名”,“其名不去”(不可得名也),只是為提攜接引眾生入一相現量的需要,老子不可言而言之,不可名而名之。

我們現代科學所用的數理的認識方式和認識狀態,基本上都是二相的比量認識機制。這種認識工具和認識狀態,和現量相比,並不優越,尤其在對微觀、能量態、資訊態的認識中,遠不如現量簡單明瞭,真實可靠。對於有形有象的物質態,比量可發揮一定的作用,那也是相對於現有的認識狀態而言的。愈到深層的境界,比量就無法適用了,而且是極其嚴重的障礙。所以,要掌握絕對真理,必須要入現量,而要入現量,先要“滌除玄覽”,清除識心的比量分別,才可契現量的境地。

一部《老子》,全是現量的“比量化”。《老子》五千言的真實性都來自現量的真實直觀性。任何現代的比量科技發展,只能證實證明現量的可靠性和真理性,而不能推翻現量的正確性。這就是儒釋道聖人經典千古不衰,萬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不管是來自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也不管狂徒多麼囂張,多麼定論,最終將會被現量的絕對真理性統統推翻,而且顯示出主客比量淺薄無知的可憐!比量認識不了“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認識不了“一切境界,但隨心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佔察善惡業報經》)

老子、佛陀在他們的聖智現量,掌握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道理。佛陀是一切種智,他所證得的究竟真理(絕對真理),我們用比量的認識是無法認識的,就叫“不可思議”。因為“思”是比量的極性觀念按一定程式的組合處理,“議”是“思”的一種表達,都是粗相的比量認識。所以,我們不能以“比量”之心去揣度聖者大智慧的“現量”之境。正因為他們處在甚深般若的狀態,自住無量三昧的現量“觀察”中,將其真實可靠的現量傳遞給人間,這是真理的語言相,將此語言相稱為“聖言量”。我們凡夫證不到“聖智現量”,但可從聖者的“聖言量”中得到啟發,受其引導,經聞、思、修的程式,自得證實“聖言量”不虛。古今中外,代代的大丈夫們踏“聖言量”的足跡,自證到“聖言”之境。所以,“聖言量”的真實性不依“世智辨聰”的懷疑不信、打擊誹謗而壽終,反而續聖賢慧命代不絕人,更何況不乏其人。

知道了比量、現量、聖言量的關係,我們就會明白,比量充其量就是“聰明”。“聰”者,耳敏,“明”者,眼銳。“聰明”是耳目識別的靈敏。故二相“有欲認識”的聰明不出比量的範圍,因而“聰明”突破不了極性觀念和極性認識的束縛。所以,現量及聖言量,不能親證,不經人開導,再聰明是無法理解的。有一從小聰明出眾的高才生,到他取得了博士教授後,認為科學、哲學之路不契真理之道,轉而研究道教經典。後經人介紹來交流一些問題,果然“聰明”,對我讓他思考的問題,他恥於提示。但怎麼使水晶球上沒有影像這個問題,卻幾天未得答案。我給他說,佛法無人講,雖慧不能知,他才感受到佛法深如海。雖然這人聰明,但始終在比量中,無法領略現量境。而般若智相反,那是現量的智慧,是大智慧,非比量的聰明所知。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是歷代證悟者深入現量,要從比量中的聰明去理解其內涵,那是不可想象的。

“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閒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無縛0,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